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東莞地區的清明節風俗有拜山和吃艾粄。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山」(粵語),也叫「掛紙」(客家話)。祭墓的祭品比較講究的有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和乳豬(代表全家富貴)。

  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掃墓 ,是指到先人墓前打掃環境、祭與敬禮, 閩南人 稱 掃墓 ( sàu-bōng )、 掛紙 ( kuì-tsuá )、 探墓厝 ( thàm-bōng-tshù ),如有攜帶 三牲 等供品,才稱作「 培墓 」( puē-bōng )。 客家人 則呼為 掛紙 ( koa-chṳ́ )、 福州民系 云為 硩紙 或 軋紙 ( dák-cāi ,dák為壓之意)、 廣東人 言為 拜山 ( baai3-saan1 )、 行青 ( hong4-cing1 )。 掃墓是維護、修整 祖先 墳墓 及其環境的 祭祖 活動,用意在慎終追遠、思念祖先,同時亦能聯絡族人,有子孫團聚的意味。

  3. 掃墓,是指到先人墓前打掃環境、祭拜與敬禮,閩南人稱掃墓( sàu-bōng )、掛紙( kuì-tsuá )、探墓厝( thàm-bōng-tshù ),如有攜帶三牲等供品,才稱作「培墓」( puē-bōng )。 客家人則呼為掛紙( koa-chṳ )、福州民系云為硩紙或軋紙( dák-cāi,dák為壓之意)、廣東人言為拜山( baai3-saan1 ...

  4. 生平 [編輯] 天命六年(1621年),拜山隨清太祖努爾哈赤伐明,攻瀋陽,遭遇明軍阻擊。拜山迎戰,親斬副將一員,因此得到「禿尾狼」的綽號。 努爾哈赤平定遼東後,授拜山游擊之職。 天聰元年(1627年),拜山隨清太宗皇太極伐明,大軍攻錦州未下,遂移師攻寧遠。

  5. 白沙墩拱天宮設廟歷史可追溯至 乾隆 年間。. 根據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資料,聖母祠(今拱天宮天上聖母)以業主身分,於1901年(明治34年)11月10日向日治時期的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時任局長 後藤新平 ),提出台中縣 苗栗廳 苗栗二堡 白沙墩庄 土地申告書 ...

  6. 名號由來 在早期的佛經中,多譯自梵語「Avalokitasvara」,為「闚音」、「現音聲」,竺法護 和尚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 姚秦時的鳩摩羅什 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唐代 玄奘法師等譯師們則譯自梵語「Avalokiteśvara」為「觀自在菩薩」。 「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觀照 ...

  7. 合於四鯤鯓立廟祭,皆是虔誠奉祀。 歷經1801年、1862年、1876年、1913年、1948年等多次重建與擴建,最後一次是1987年重建,1990年竣工 [1],如今廟貌輝煌。 本廟雖名為龍山寺,但為主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並非如其他龍山寺是主祀觀音菩薩。 特色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