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故事簡介:少女漢娜突然割腕自殺,死前錄製了一系列的錄音帶,訴說自己自殺的理由,並將錄音帶在同學之間流傳。 這是一套題材嚴肅的校園劇集,探討校園欺凌問題。 此劇由小說改編而成,共13集,長度恰到好處,就算全劇煲完,腦內仍不停重播! 最近Netflix還推出了科幻劇集《碳變》 (Altered Carbon),講述囚犯被冰凍250年,再利用新的身體去查案換取自由,未推出時已經讓不少科幻迷期待,筆者也會在新年抽空一看!

  2. 2018年12月24日 · 絕命毒師講述一位循規蹈矩的中學教師發現自己患上末期癌症為了死後能留下財富予妻兒於是運用自身的化學知識製造冰毒販售。 化身大毒梟後,主角每天都跟其他毒販糾纏,故事情節曲折離奇。 此劇的第5季,更在影視評論網站Metacritic上獲得99分的極高評價,難有其他劇集能夠媲美。 via GIPHY. 申請Netflix 必需揀啱信用卡. 看完4套劇集介紹,大家是不是有興趣申請Netflix呢? Netflix月費由HK$63至HK$93不等。 大家只要選擇一張現金回贈較多的信用卡申請,自然可以睇電視之餘,兼有著數賺。

  3. 2018年8月30日 · 最高手段的是為了打擊某對象裝作受害人見一位同事就向同事重複某某陷害自己的經過達到離間同事感情的目的有時老闆因為誤信此等小人令他們一朝得志公司劣幣驅逐良幣。 延禧攻略 刺激宮鬥劇情引熱潮. 劇集背景於乾隆六年講述少女魏瓔珞為調查長姐死亡真相入宮為婢。 在富察皇后悉心教導下,她成長為正直堅強的人。 皇后的崩逝令魏瓔珞對乾隆誤會重重,及後二人從互相敵視到彼此扶持,化解宮廷間重重困難,她最終成為襄助乾隆盛世的令貴妃。 全劇70集,中國內地近日已播映完畢,香港的觀眾可每晚8:30 在無綫電視收看。 主頁: blog.moneysmart.hk. 延伸閱讀:

    • 港股牛熊證屬衍生合約非實質買賣股票
    • 「牛證」買升 「熊證」買跌
    • 港股牛熊證吸引之處 升跌均可獲利具槓桿效應
    • 港股牛熊證投資關鍵 到達收回價即「打靶」
    • 牛熊證行使價 真正合約履行價
    • 港股牛熊證換股比率 反映牛熊證對追蹤目標敏感度
    • 計算牛熊證升跌敏感度及價位波動
    • 牛熊證財務費用 證商的成本及收益
    • 牛熊證價格計算 內在值 + 財務費用
    • 牛熊證「打靶」收回後 結算方式

    港股牛熊證實質上不是資產,而是由複雜的金融及計算工具所訂定的交易合約。一般人很難完全了解每家牛熊證發行商背後的計算方式,但無論如何也要知道:買入牛熊證,只是與發行商簽下一份具約束力的合約,並不是買入任何實質資產。 亦即是說,每一張牛熊證,都是與投資市場掛勾的「一份協定」。如果你決定購買牛熊證,就等於要按照牛熊證上所寫的規定去履行支出或獲利,不論發行牛熊證的發行商,或是購買牛熊證的買家,都會在相應情況之下獲得或支付金錢。 買賣牛熊證與股票等傳統的資產投資方式完全不同,純粹只是按照合約(牛熊證)的規定行事。所以,又有人會說購買牛熊證的買家不能稱為「投資者」,整個行為甚至可稱為「對賭」。

    港股牛熊證其實是統稱,所指的分別是「牛證」及「熊證」,屬於兩種不同的衍生工具合約,簡單解釋就是,你與發行商立約,透過對象指數、即「相關資產」的升跌而獲利。 買入牛證,當掛勾的資產價格或指數上升,你便可獲利,當下跌時則會虧蝕;而買入熊證,即掛勾資產價值或指數下跌,你便可獲利,如掛勾資產價客或指數上升,即會虧蝕。

    港股牛熊證最大的特徵,在於不論你買升或是買跌,只要方向正確,也能夠獲利,而價值升跌幅也有極為顯著的槓桿效應。一般而言,牛熊證的槓桿比率是指指數或股價變動1%,影響牛熊證價格變動的百分比。 牛熊證價格與資產價格互相槓桿掛勾,動輒以10倍起跳,如果相關資產變動了1%,牛熊證可能有10%的波幅,愈貼近收回價(詳見下文)的槓桿比例愈高,獲利的可能性就愈高。 不過,與所有投資產品一樣,牛熊證的槓桿效應是雙面刃,假設買入牛證,在升的時候多賺10倍,跌的時候也多蝕10倍。

    牛熊證最大風險,除了是極為劇烈的波幅之外,就是俗稱「打靶位」的收回價。 每一款牛熊證,都有其收回價,如果是牛證,收回價必然低於可買入價,亦即是當掛勾指數或股價下跌到收回價,牛熊就會被收回;而熊證的收回價則必然高於可買入價,當掛勾指數或股價上升到收回價,熊證就會被收回。 還記得上文提到,牛熊證是一種「合約」嗎?由於合約中列明,無論任何時候,一旦觸及收回價,該牛熊證在市場上的所有交易便會終止,被發行商收回後,無論掛勾資產或指數之後回升或回跌,牛熊證都不能再進行交易。發行商會收回所有牛熊證相關的資金,如果是R類牛熊證 (詳見下文),而未觸及行使價水平,才會退回少量現金。

    牛熊證另一個概念 -「行使價」,經常有人會將它和收回價互相混淆。行使價(Strike Price)其實是傳統投資證券常見概念,即使雙方立約決定必須出售或購買的合約價值。 由於港股牛熊證設有收回價,觸及收回價時就會終止交易,而收回價可以與行使價相同,亦可以不同。如果相同,那麼證券商在收回牛熊證後,就會完全沒收所有資金。 如果收回價與行使價有差異,就會出現所謂「剩餘價值」,將會退還若干金額予牛熊證的買家。因此,亦有牛熊證買家會說行使價是「止蝕位」,用以計算被「打靶」後仍可獲得的金額。 收回價與行使價相同的牛熊證,被稱為N類牛熊證;如果不同,則被稱為R類牛熊證。目前香港大部份牛熊證均為R類。 有人會問,那每次均買入行使價與收回價相差最遠的R類牛熊證,不就最安全?別忘了發行商會計算槓桿比率及牛熊證的...

    牛熊證「換股比率」的意思,其實是指以多少份投資產品,才能換到1份正股或1點指數。假設換股比率為10,000:1就要1萬份,而換股比率為100:1,就要100份,如此類推。牛熊證的價格,亦會根據換股比率而定,在計算上愈容易換到正股,價格自然就愈貴, 你或許會問,既然港股牛熊證並非在買入資產,那為何還要計算「換股比率」,實際上這是一種計算工具,與牛熊證的敏感度有關。 換股比例愈高,可換到的正股/指數愈多,與正股/指數關係愈「緊密」,即敏感度愈高,牛熊證的價格跳動就愈快(不論升或是跌),獲利就較多但風險也較高。如果換股比例愈低,敏感度愈低,風險及回報亦較低。

    如果要計算港股牛熊證跳動幅與掛勾指數/股價的關係,就需要先了解兩件事:一、最低買賣格位;二、換股比率 (或稱兌換比率)。 目前香港證交所規定了不同種類牛熊證的最低買賣格位,按價格範圍而分類,如果證券價格為HK$0.01至HK$0.25,每跳一格就是HK$0.001。而指數牛熊證常見的價值範圍,則可參考以下表格:

    牛熊證之所以能夠「以小博大」,其實是買家本身只提供了類似保證金的少量金額,其他部份則由發行商來支付以履行整份牛熊證合約。過程中會由發行商「代為」履行及計算所有升幅跌幅,所以在牛熊證的價值當中,會包括少量的「財務費用」,與發行商的利率掛勾。

    牛熊證的價格,主要有內在值及發行商的財務費用所組成。內在值即是牛熊證行使價與指數或股票價格的差距 牛熊證內在值計算公式: 牛證:(指數或股票價格 – 行使價) / 換股比率 熊證:(行使價 – 指數或股票價格) / 換股比率 假設某指數牛證行使價28,000點,現時指數28,050點,換股比率10,000:1,內在值即為 (28,050 – 28,000) / 10,000 = HK$0.005 至於牛熊證財的務費用,包含發行商所收取的手續費、借貸成本及利潤。 牛熊證財務費用的計算公式是: (行使價 / 換股比率) x 參考利率 x (剩餘日期/365) 不過,不同發行商的財務費用計算方法或有分別,購買前可參考牛熊證財銷售文件。

    當指數或股票價格觸及牛熊證的收回價,發行商便會停止所有相關交易,收回牛熊證並進行結算。在收回後發行商通常會觀察2個交易時段的指數或股票價格,以最高或最低位計算剩餘價值;如果該價位升穿 (熊證) / 跌穿 (牛證) 的行使價,剩餘價值會歸零。 牛熊證「打靶」收回後的剩餘價值計算公式為: 牛證:(最低位價格 – 行使價) / 換股比率 熊證:(行使價 – 最高位價格) / 換股比率 假設某指數牛證收回價28,000點、行使價27,900點、換股比率10,000:1,觀察期內指數最低位27,920點,每股牛證剩餘價值為 (27,920 – 27,900) / 10,000 = HK$0.002。

  4. 2018年5月29日 · 分享一個常轉工的故事:男人A經常轉工,某次他在甲公司上班兩星期後即轉工,之後3年,他轉了5份工,最終他去到第6份工面試時,見到他在甲公司的前上司,哪位上司當時還問他:「我們在哪裡見過! 不轉工好處 按年資升官. 不轉工好處,是大家不需面對新環境挑戰,或重新適應。 特別在傳統港資公司或港人作為管理層的公司,工作文化是誰在機構待得久,誰先可按年資升職。 亦即是能力不出眾者,也可受惠於其在機構內的高年資。 每當有上位者離職,自獲得晉升機會。 官階最少高一級! 不轉工壞處 中年被剝削. 不轉工,在行內的人脈自然隨年資縮減,甚至是零。 很多人於40歲以後,始發現問題存在。 他們想搵熟人介紹轉工,但此時才發覺自己多年均在同一公司工作,識人不多。

  5. 2019年2月19日 · 理財觀 每個時代都有一套,奈何理財觀與一些理論一樣,會隨著社會或科技進步,而變得不合時宜。接下來,Planto即與大家分享幾個上一輩可能認為正確,但今日或許不合時宜的理財價值觀。

  6. 2023年3月7日 · 今天是國際婦女節,在現今女性愈來愈多機遇的環境中,身為女士的你,有沒有想過一生中要做多少個可能影響自身甚至社會的理財決定? 一:求學時期,理財初見. 首個與理財有關的決定在求學時期已經出現。 家人給予的零用錢,除了購買喜歡的事物、與朋友同學消遣,你會將剩下的錢存放在哪裏? 是豬仔錢罌? 還是銀行的儲蓄戶口? 在中學或大學時期,如果開始做兼職,一般都會開設 儲蓄戶口 。 此時便會擁有人生第一張提款卡。 進入大學,與社會互動開始繁密,此時你會開始了解金錢世界,消費意慾也慢慢增加。 這個時候,人生的第二張理財卡:信用卡便可能出現。 「我應該申請信用卡嗎? 哪張信用卡最好 ? 哪張信用卡適合我? 」最後你很可能發現,根本沒有最好的信用卡,因為每張信用卡都有它合適的用途。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