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1日 · 近幾年無論是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毒澱粉食品安全問題黑心油事件芬普尼污染雞蛋事件等都讓民眾對於自己吃進肚子裡的食物難以完全放心而近期政府宣布將鬆綁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以及月齡30個月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到臺灣讓食品安全議題再度引起各方關注及討論。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合計有502件、高達6,935人發生食物中毒,相較於2018年的398件、4,616人增加超過50%的人數。 此外, 世界衛生組職(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今年4月發布的訊息也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6億人口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罹患疾病,相當於近每10人,就有1人因食品安全問題影響健康,其中更有42萬人因而死亡。

  2. 2024年2月1日 · 建議民眾可參考衛生福利部所提供的身體質量指數與腰圍評估體位之建議審視自己的體位是否屬於健康的體態平時應多吃蔬果多補充水分少吃油膩烤炸的食物若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時間運動不但有助於維持健康的體態還能保持身心健康。 健康風險的發生,常令人難以預料,尤其肥胖更帶來了許多隱患。 我們除了隨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之外,藉由配置充足的醫療、意外等險種,方能保障自己的人生,以免未來臨時需要一筆醫療費用等相關支出時,造成龐大的經濟負擔及壓力。

  3. 2018年8月1日 · 1524. 食安問題日益嚴重,遠的不說,光是近幾年的食安事件就已是層出不窮,二 一一年的塑化劑事件,二 一四年的黑心油事件,到近期的綠薯條事件、誤食姑婆芋事件,都令民眾憂心於食安問題,對於放到嘴裡的東西都難以安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二 一五年統計,全世界每年有6億人因為食用受到汙染的食物而患病,42萬人因此死亡,其中5億5,000萬人罹患腹瀉,23萬人因此死亡。 而臺灣雖然屬於已開發國家,但食品安全並非完全無虞,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及藥物管理統計,二 一七年臺灣食品送檢共計6萬3,283件,其中3,503件未通過,不合格率達到5.5%,也就是說,超過20分之1的食品其實是不合格的。 不合格的食品不一定是包含黑心成分,也有可能是未盡管理之責而受到汙染。

  4. 2020年6月1日 · 身體消化系統屬於單行道,當我們吃的東西進入食道後,食物會一路被擠壓推進胃中,胃和食道之間有一個閘門叫「賁門」,當食物要進入胃時,它會鬆開以利食物進入,之後便會合起,避免胃中的食物及消化液因胃部蠕動擠壓逆流至食道。 因為高壓力與低運動量的現代上班族生活,近年臺灣胃食道逆流盛行率上升,根據健保署統計,光是二 一八年就有76萬5,303人因此就醫,許多醫師受訪指出這僅是冰山一角,因為許多臺灣民眾有去藥局購買腸胃成藥的習慣。 醫界一般推估,臺灣民眾胃食道逆流發生率約莫25~30%,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承受其苦。 臺灣逆流性食道炎的發生率與歐美國家相比尚屬偏低,根據《台灣醫界》提供的數據,美國有25~36%的成年人有著胃食道逆流的狀況。

  5. 2019年11月1日 · 臺灣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民眾每日至少需要攝取3份蔬菜(300公克,或煮熟後一碗半)、2份水果(2個成人的拳頭大小)。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促進統計年報》指出,近十年民眾每日攝取3蔬2果有下滑的趨勢,從二 八年的16.8%,逐年攀升至二 一 年的25.1%後就開始往下滑,二 一七年僅剩13.8%。 再從年齡別來看,以二 一七年為例,55~64歲年齡區間段是民眾攝取建議蔬果量最高比例,有19.1%,而比例最低是25~34歲年齡的區間段,僅有9.6%。 而綜合二 一三~二 一六年的統計結果,臺灣19歲到64歲每日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者為86%、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者亦達86%。 換言之,臺灣每10位民眾就有近9位蔬果攝取量不足。

  6. 2023年6月1日 · - 2023 年 6 月 1 日. 0. 279. 天氣開始轉熱,不少人都會選擇躲在室內的冷氣房中避暑,但也要留意,長期缺乏日曬,很有可能會使體內維生素D含量不足,甚至有潛藏的身體風險。 人體的維生素D可以透過日光照射來取得,其對體內鈣元素的平衡及代謝有相當大的作用。 根據衛福部臺中醫院的衛教資訊,維他命D能夠維持身體多種細胞的穩定,主要的功能為抗發炎及調整免疫力等;也有研究表明,要是體內的維他命D過低,可能會提高癌症的發生率及復發率,甚至是腫瘤的惡性度。 此外,維生素D缺乏也在區域流行病學上和許多疾病有相關:心臟病、自體免疫疾病、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憂鬱症、慢性疼痛、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佝僂症、肌肉無力、牙週病、感染症以及至少17 種癌症等,維生素D對健康的影響不可忽視。

  7. 2018年11月1日 · - 2018 年 11 月 1 日. 0. 2236. 許多研究顯示過重及肥胖與重大疾病有高度相關性,臺灣10大死因幾乎與過重及肥胖併發症有關,BMI(身體質量指數)高於24的民眾,罹患惡性腫瘤、心臟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疾病的風險倍增。 根據國健署統計, 從二 八年開始,臺灣過重及肥胖人口比率節節上升,從二 八年的37.4%攀升至二 一六年的43%,蟬聯亞洲最胖國,男性平均每2人當中有1人、女性每3人有1人、兒童每4人就有1人過胖。 從年齡層觀察,整體過重及肥胖人口比率,在65歲之前幾乎都隨年齡增長成正比,到55~64歲達到48.6%高峰,65歲以後過重及肥胖人口比率也高達48.5%,其中肥胖人口女性55~64歲、男性45~54歲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