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灌氣. 每壓心三十下,做兩次人工呼吸。 先按着傷者鼻翼,以防漏氣,然後自己先吸氣,再把空氣灌入傷者口部,維時約一秒,期間,觀察傷者胸口有否起伏,有起伏才為之灌氣成功。 灌氣兩次後再重新壓心三十次,循環進行直至傷者有復甦迹象,或救護人員到場。 相關文章. 一生中有哪些急救知識與技巧是必學的? 相信心肺復甦法是其中一種。 在危急關頭,學曉它隨時可救回身邊人的寶貴性命。 及早察覺,及時施救,往往是傷者的生存關鍵,然而進行急救前,施救者也需先考慮自身的安全。

  2. 2024年4月11日 · 案發當天上午一名教師發現伊桑畫了一幅有槍和有人中彈的暴力畫作並寫了這個念頭不能停止……救救我」,之後校方叫詹姆斯和珍尼弗到校建議他們在48小時內帶伊桑接受輔導但二人不願帶兒子回家

  3. 傳統心肺復甦法分為人工呼吸及心外壓,目的正是摹倣呼吸過程: 心外壓:保持患者的血液循環,代替心臟泵血,回復由動脈到靜脈再回流心臟及身體不同器官的血流; 人工呼吸:血液回流心臟前,需在肺部將氧氣換入血液,人工呼吸是為患者的肺部供應空氣,維持血液的氧分。 鍾建禮解釋,心臟血管中有許多活瓣,作用是讓血液只能往一個方向流,避免血液回流。 「當胸壓有正壓(按下時)、負壓(放鬆時),血液才可以向前行,故心外壓亦包含兩個元素,一是直接按壓心臟,另是按壓整個胸部,兩者都如泵一般,令血液向前流。 許多人以為只能壓心臟,其實壓迫整個胸腔,使胸壓增加、回復正常,亦可令血液往前流,做到一定程度的心臟輸出量(cardiac output)。

  4. 2016年5月30日 · 星期一. 有酬徵稿. 昔日新聞. 明報 > 新聞 > 港聞. 趣味校園學習急救 你我做到. [2016.05.30] 發表 推文. 【明報專訊志豪救護隊於2015/16學年共有35名隊員均就讀五六年級來自校內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小約翰團」、交通安全隊童軍等制服團隊4名六年級隊員:李諾怡、林焯瑤、何焯恆、鄧朗言會示範基本的傷口包紮方法,並由香港聖約翰救傷會助理訓練經理潘啓枝 (Derek哥哥)講解。 Derek哥哥提醒,急救助人前,應先確保現場環境安全,以免自己或傷者進一步受傷,然後了解傷者如何受傷,以初步估算傷勢。 下列學生示範的均為出血的包紮,若傷口沒有異物,處理要點如下: ‧以乾淨、吸水的物料作敷料,常見的是紗布,按壓傷處約10分鐘止血。

  5. 要保住患者,便唯有盡快打通血管,最直接的方法是立即注射溶栓劑,但治療能併發致命的內出血,像張女士的個案,因治療直接導致死亡的機會估計高達一成。 然而,救人要緊,已顧不了那些風險什麼的,一於醫咗先算 ──此乃下醫所為,醫好病人的同時,部分患者亦會被醫壞醫死,家屬怪罪起來,下醫當然責無旁貸。 同一病例,中醫會怎樣處理? 他會想想除了溶栓劑外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對了,文獻曾記載以抗凝劑治療中風的研究,其作用是預防血栓形成,雖然明知幫助不到張女士這類嚴重中風,但抗凝劑勝在夠安全,不會醫死人,之後患者失救(這是意料中事),也只可歸咎她自己中風而非醫生的治療。

  6. 4 天前 · 最新文章. 流鼻水、打噴嚏、喉嚨癢痛、咳嗽、肌肉痠痛、微燒等,究竟是患上傷風、還是感冒呢﹖雖然兩者的症狀相似,但將傷風和感冒區分出來是重要的,因為傷風是較輕的一種上呼吸道感染,而感冒則較嚴重、也會帶來嚴重的併發症,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接受治療。

  7. 2021年11月19日 · 【明報專訊】 題目. 他是認識的人當中,最能展現「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美德。 試撰寫文章一篇,描寫這位人物的言行。 (2020文憑試) 學生姓名:陳奕琳 (沙田培英中學,中六級) 學生示例. (第1段)結束了一場聚會,又匆忙奔赴下一個約會。 這次,提早到達目的地,靜候友人。 到了約定的時間,咖啡廳裏只有寥寥數人,又見證了一場遲到的約會。 大家開始埋怨遲到的同學,不停傳送信息,催促路途中的同學。 在父親的薰陶下,學會理解別人,嘗試為遲到的同學打圓場:「節日假期,人流量多,相信他們也不希望掃了大家的興致,遲到一定有特殊的原因。 」經過父親的言傳身教,不再埋怨他人,一如父親那般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對待他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