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1日 · 顏進雄表示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保險公司有3項主張1.理賠從寬認定2.簡化申請流程3.附加服務一方面因應主管機關的呼籲二方面本著關懷客戶的立場保障保戶的權益同時做到便利民眾的需求發揮保險保障的真義現今人類跨國活動日益頻繁使得傳染病擴散範圍及影響層面愈來愈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若是無法順利控制將會外溢到民生及經濟等層面。 首當其衝自是對全球運輸產業、觀光旅遊產業、製造產業鏈等造成衝擊,爾後亦有很大可能再擴及到其他產業。 天災人禍時有所聞,民眾除了建立正確的認知,亦須做好風險規避,防患未然、防微於杜漸才是萬全之道。 國泰人壽理賠部協理顏進雄.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2期.

  2. 2023年2月1日 ·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2 月 1 日. 386. 0. 疫情持續3年的時間,應對方式從清零轉為共存,即便政府逐步放寬限制,戴口罩還是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染疫的人數增加有愈來愈多的案例發現在肺炎痊癒後身體仍留下些許後遺症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症狀。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訊,確診者在康復的60天內仍有30~60%的患者持續出現長新冠的病症,常見的症狀有疲倦(53.1%)、氣喘(22.9~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以及嗅味覺異常(13.1%)等。 而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調查數據則指出,超過40%的美國成年人曾感染過新冠肺炎,而有近1/5(19%)的患者有長新冠症狀。

  3. 2021年3月1日 · 因此看到大家因為擔心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被匡列隔離而爭買保險的現象是值得正面看待但也需要深切省思的。「年繳500元隔離14天理賠10萬元是這張防疫神單於坊間流傳的簡易訴求也是最吸引大眾之處那我們要不要想想如果隔離的時間 ...

  4. 2020年3月1日 · 根據疾病管制署公布資料,至二月二十三日下午四點為止,臺灣共計28名確診病例,其中包含1人死亡,5人痊癒出院,其餘22人尚在觀察與治療中。 值得注意的是,第19、20例確診病患是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主動出擊,回溯採檢流感併發重症且檢驗為陰性的病患而找出,可見臺灣防疫做得十分嚴謹,民眾無須過度擔憂。 至於病毒的發源地大陸,根據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即時資料,截至二月二十四日本刊送印為止,扣除港澳臺地區數字後,共計確診病例7萬6,944人,疑似病例4,148人,死亡2,443人。 而根據疾病管制署提供的即時資料,除大陸以外,國際確診案例共計1,766例,分布於30個國家地區,包括郵輪「鑽石公主號」上的619例。 好在度過二 三年的SARS疫情後,臺灣在防疫上已經累積了充足的經驗。

  5. 2022年2月1日 · 新冠疫情至今已延燒2年,隨著病毒不斷變種,全球確診及死亡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中。 由於病毒傳播速度相當驚人,引發了近代最大規模的確診病患隔離行動,每個國家為了防堵疫情繼續擴散蔓延,實施了相當多的防疫措施,而這些管制措施也連帶影響了所有人的生活。 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全球經濟活動的衰退。 許多倚靠人流的產業如航空業、餐飲業或是娛樂產業等,因為防疫政策而使金流收入瞬間大幅下降,使得整體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 聯合國在2021年初的報告即說明新冠疫情會導致2020年全球GDP萎縮4.3%,遠高於2009年時因金融海嘯而衰退的1.7%,其中如歐美等先進的經濟體下降的幅度最大,來到4.5%。

  6. 2020年10月1日 · 1.健康及生命風險。 據世界衛生組織9月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3,05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95萬例此外還有非常多未記錄的無症狀患者代表著真正的數字可能更高由於此次疫情是世界衛生緊急事件因此目前民眾的醫療費用大多由各自的政府支付可一旦疫情成為常態之後治療費用可能就需要患者自理了。 不得不說,這筆治療費用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有的甚至超過了一般重疾治療費用。 更可怕的是,重疾不會傳染,這種病毒卻是一人患上、眾人遭殃,風險係數已不能以個人來計算。 所以藉由此次疫情,我們應該把這些真相和客戶分享,讓他們有所防範,不至於再次面對同樣事件時措手不及。 因此,一個完整的涵蓋住院、醫療及生命保障的方案,絕對是當下所有人都必備的。

  7. 2022年8月1日 · 臺灣的新冠疫情爆發較晚,防疫政策也從去年的三級警戒,隨著Omicron全球大流行,從清零轉變為走向與病毒共存,進入防疫新生活。 而保險在疫情劇烈延燒的2年多以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補償與安定作用,不僅在社會保險提供相應的保險保障,更有多家產險公司推出防疫保單,每一個確診的個人及其家庭,透過理賠金降低新冠疫情為家庭帶來的衝擊。 專訪過程中曾詢問桂先農董事長對於日前防疫保單的各項紛擾,「姑且不論後續的理賠爭議,又或者是保險公司的財務結構是否受到影響,排隊買保險的景象,不就代表民眾認同保險,也知道保險很重要嗎? 當然觀察本次經驗,有許多需要調整與借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