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26日 · 時報文化出版 2022-01-26. 文/時報出版. 從 2019 12 月開始至今新冠肺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截至 16 日全球已有超過三億人確診、五百五十萬人因此死亡:COVID-19 不僅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為了讓國人對於 COVID-19 與台灣防疫政策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中研院在去年 12 月出版的最新科普著作 《研之有物: 中研院的 21 堂生命科學課》 專訪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邀請陳院士詳細檢視過去兩年台灣的防疫措施,同時針對疫情襲捲全球後人們該如何重建日常生活提出建言。 陳建仁認為,台灣防疫迄今可以分成兩階段。

  2. 2021年4月1日 · 目前 COVID-19 的傳染率與重症死亡率尚未穩定下降,即使疫苗順利研發與生產,仍需時間普及接種率,因此 WHO 認為 2022 年才可有效控制疫情。 疫情發展可能延續為病毒仍持續傳播與突變,轉變為流感模式且不限於季節性(有別於 2003 年 SARS 疫情,屬於期間性爆發,數個月後病毒自身突變,加上較低效率的傳播特性而消失)。 但 2021 年隨著國內外疫情的逐漸趨緩,世界各國陸續開放邊境,恢復航班,組建區域性「旅遊泡泡」,在安全的情況下可望快速重啟旅遊業。 新創旅遊業如何在疫情肆虐的寒冬中生存–反應快且即時調整. 那麼,去年有沒有發展出因應疫情發展的新旅遊模式,可以作為往後的借鏡呢?

  3. 目前市面上的新冠肺炎疫苗因為研發期都只有不到兩年是一般藥物研發周期的 1/5 COVID-19 疫苗幾乎都無法完整走完第三期臨床試驗但一定會完成前兩期的試驗並附上第三期的試驗中報告

  4. 2021年6月16日 · 上報 UP Media. 2021-06-16.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科學家與藝術家或許有點相似,可能一生默默無名,直到晚年或離世時,成果與才華才為世人所見。 此次 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mRNA 疫苗可說是全世界的解藥。 背後的推手是一名將畢生精力投入 mRNA 疫苗研究的科學家:卡里科,原本她的研究領域受盡眾人嘲諷,就連生計也差點出問題,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的英雄,同時也是諾貝爾醫學獎的潛在人選。 「坐板凳又如何,科學是件美好的事情! 」這句話可說是她這一生的座右銘,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位令人欽佩的科學家的故事。 (責任編輯:藍立晴)

  5. 2020年4月9日 · 分享本文.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企業正面臨工廠停工供應鏈斷鏈商店歇業等課題許多企業透過遠端上班措施人員健康控管措施調整供應鏈等方式面對疫情衝擊以上是面對疫情的短期措施但僅應對短期還不夠企業該如何打造更有彈性的供應鏈面對中長期的疫情衝擊? 顧問公司麥肯錫提出《Supply-chain recovery in coronavirus times—plan for now and the future》報告,指出 6 項供應鏈業者可以採取的措施,應對供應鏈危機: 一、建立供應鏈的透明度,列出關鍵零組件,找出供應的源頭,並思考替代方案。 二、建立可取得的存貨,包含備料和售後庫存,確保供應鏈斷鏈後仍可讓生產線運作,提供產品給消費者。

  6. 2022年5月17日 · 新冠肺炎為我們帶來的不只是全產業朝向數位轉型的發展更凝聚臺灣產官學三界對於培育本土生技精準健康產業發展的共識精準健康產業與生技技術為臺灣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重要項目之一面對明日的挑戰與需求我們要如何迎戰

  7. 2021年2月17日 · 如果將 911 恐怖事件設做千禧人共有的關鍵時刻(當時多數人年約 5 至 20 歲), 那麼 2020 年 3 月至今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將定調為 Z 世代的共存記憶。 另由於經濟影響感受不同,還會再把該社群以 18 歲劃分,分別是 18 至 24 歲,及 18 歲以下的中學生。 七大趨勢包含: 1. 要求工作穩定性、薪資福利及彈性工時. 2020 年夏季各地正面臨遠距工作挑戰之際, Z 世代中約 45% 面臨工時降低、1/3 無法工作或放無薪假、1/4 申請失業,同樣有 1/4 人認定疫情結束會還會更糟 ,遠比戰後嬰兒潮、X 世代(1965 至 80 年出生)、千禧世代(1981 至 96 年出生)還要深受打擊。 這也使該世代未來求職時,更加要求穩定性、薪資福利及工時彈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