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黃俊 (尖東虎中虎原名黃俊原又稱斧頭俊22歲後改名黃暢英新義安集團除向林氏外第一人物又有稱五虎之首老新負責看管尖東多家夜總會以及社團於屯門獨大都是此人大功門生曾多達6,000多人。 黃俊1981年與和勝和超級大佬「大哥成」雙方各自集合千計會員對抗,事情閙大,警方震驚之下派警司江青鐵處理雙方談判和解及淡化矛盾而終。 1990年被控 洗黑錢 及販毒,後 棄保潛逃 至 泰國 ,1995年駕車由芭提雅到曼谷探訪當年退居於曼谷的[嘜哥]遇車禍不治去世。 其女 黃伊汶 (原名 黃愷慈 )曾經同嘜哥長子卓雄拍拖至談婚論嫁,後因性格不合分手及後加入娛樂圈,成為歌手。 [4]

  2. 黃俊 (尖東虎中虎原名黃俊原又稱斧頭俊22歲後改名黃暢英新義安集團除向林氏外第一人物又有稱五虎之首老新負責看管尖東多家夜總會以及社團於屯門獨大都是此人大功門生曾多達6,000多人。 黃俊1981年與和勝和超級大佬「大哥成」雙方各自集合千計會員對抗,事情閙大,警方震驚之下派警司江青鐵處理雙方談判和解及淡化矛盾而終。 1990年被控 洗黑錢 及販毒,後 棄保潛逃 至 泰國 ,1995年駕車由芭提雅到曼谷探訪當年退居於曼谷的[嘜哥]遇車禍不治去世。 其女 黃伊汶 (原名 黃愷慈 )曾經同嘜哥長子卓雄拍拖至談婚論嫁,後因性格不合分手及後加入娛樂圈,成為歌手。 [4] 陳耀興 (灣仔之虎),八、九十年代掌管新義安在香港 灣仔 一帶的事務。

  3. 人物. 沙井新義安. 參考文獻. 參閲. 外部連結. 新義安 是 香港 三合會 組織,在1919年成立。 1980年代,會員人數達20萬,1990年代開始,不少成員向 中國大陸 发展,現時為香港最大的 黑幫 [1] ,成員估計約有25,000人 [2] 。 除香港外,新義安一般活躍於 英國 、 新西蘭 、 東南亞 等 [3] ,以及中國 廣東省 。 背景. 「义安」是 潮汕 的古称, 潮州府 古代有段时间叫做 义安郡 ,早於1866年( 同治 五年), 廣東 的 潮州人 成立「 萬安社 」,原本是互助性質的同鄉會組織。 1919年,社團內部分裂,部分成員自組「 義安社 」,1921年,義安成員以「 義安工商總會 」的名義向香港 華民政務司署 註冊,後 向前 逐漸成為領導。 抗戰結束.

    • 1919年,​104年前
    • 英屬香港
    • 1919年至今
  4. 新義安 [1-2] 是 香港 著名的國際性 黑社會 組織,香港經濟實力最強、組織最為 嚴密 的 三合會 組織。 中文名. 新義安. 別 名. 萬安幫. 潮州幫. 組織名稱. 新義安. 性 質. 幫會組織. 前 身. 義安幫. 成立時間. 1947年. 成立地點. 香港. 創始人. 向前. 目錄. 1 幫會簡介. 2 幫會歷史. 起源. 發展. 3 組織勢力. 4 組織結構. 5 幫會高層. 元老. 五虎. 十傑. 話事人. 幫會簡介. 由 向前 於1947年在香港創立,其前身是成立於1919年的義安幫。

  5. 2019年1月11日 · 黑社會. 傷人. 持刀傷人. 縱火. 將軍澳黑夜. 3. 0. 新義安內訌連番廝殺燒車嚴重案件消息指是尖沙嘴細B」、觀塘阿刁」、將軍澳少君三名話事人的派系鬥爭涉及利益關係最終演變斬人縱火等罪案愈演愈烈公然挑戰警方

  6. 2020年7月20日 · 尖東新義安人馬屢被挑釁綽號火雞的黑漢受壓下前晚18日終糾黨殺入天水圍晚上11時43分在天恆邨恆智樓對開8名新義安人馬持刀及木棍襲擊Gary門下的17歲阿楊」。 「字堆聞訊後即糾黨駕車在區內兜截約凌晨零時46分他們在天瑞徑近天瑞邨位置發現灣仔新義安黑漢許樂派系的兩名手下分別姓余17歲及姓曾26歲青年14K人遂以伸縮棍施襲然後逃之夭夭。 但「德」字堆餘氣未消,仍繼續駕車四出尋找新義安人馬欲報仇。 死者的親友今日回現場路祭。 (讀者提供) 屯門襲擊九龍城新義安 死者幫同門遭撞斃. 至昨凌晨1時許,一名女子在屯門酒吧飲酒時被調戲,於是致電女友人求助,恰好對方正坐在14K的私家車內,車上4男剛在天瑞徑毆打新義安人馬。 一行人聞訊後前往屯門相助。

  7. 2018年12月24日 · 新義安香港著名的國際性 黑社會 組織,也是 香港 目前經濟實力最強、組織最為嚴密的 三合會 組織。 由國民黨少將 向前 於1947年在香港創立,其前身是成立於1866年的潮州鶴佬幫。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義安成員接近10萬人。 除香港以外,新義安還活躍於西歐、美國、澳大利亞及東南亞等地,與日本 山口組 、台灣 竹聯幫 和美國 華青幫 、東南亞私會黨等幫會關係密切。 幫幫派起源. 編輯. 香港的「新義安」和「14K」都源於兩廣的洪門組織,兩廣洪門也叫「三合會」(意指珠江三個支流合流,洪門組織在清末一度有很多革命黨加入,最為有名的是美洲的洪門組織「致公堂」,孫中山也曾入會,後改組為「致公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