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施一公 (1967年5月5日 — ),男, 汉族 , 河南 郑州 人,中国 结构生物学 家,分子 生物物理学 博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 外籍院士, 美国科学院 外籍院士 [2] 。 教育部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 千人计划 ”首批国家特聘专家, 清华大学 教授 ,曾任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 [3] [4] ,现任 西湖大学 校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副主席。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河南代表团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 [5] ,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 委员。 [6] 生平. 施一公生于 河南省 郑州市 ,童年在 驻马店 长大 [7] 。

    • 概览
    • 人物经历
    • 社会活动
    • 主要成就
    • 人物评价
    • 个人生活
    • 人物观点
    • 兴趣爱好
    • 出版图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结构生物学家

    施一公,男,汉族,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结构生物学家 [11]。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 现任西湖大学校长 [5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3]、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55] [60]、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65]曾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49]、清华大学副校长。 [50] [62-63]

    198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获学士学位;1990年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学习,后转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68];1995年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至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50];2018年4月当选为西湖大学校长 [51]。

    施一公主要从事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2]。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郑州。两岁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当时称光明公社)闫寨大队小郭庄。

    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4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 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11]。

    1989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 [50]。

    1990年,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学习,后转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1995年,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50]。

    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22年11月11日,出席一汽奥迪·2022杭州马拉松新闻发布会,被聘请担任2022杭州马拉松形象大使。

    2023年7月30至31日,“时代变革与大学使命”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举行,施一公出席论坛,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大学合作与交流》为题作专题报告。

    2023年9月8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将在杭州西湖涌金公园广场举行,施一公为火炬手。

    9月20日上午,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杭州站起跑仪式在杭州城市阳台举行。施一公成为第2棒火炬手。

    2023杭州马拉松12月17日开跑,施一公任2023杭州马拉松形象大使。

    2023年11月26日,上海马拉松赛上,施一公以3:42:53的成绩完赛。 [70]2024年1月24日,担任出品人的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式在北京中关村举行。

    科研成就

    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体关键复合物结构,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 [27]。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2003年,由于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 2010年,施一公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赛克勒夫妇捐赠设立,自2006年以来,每年奖励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 2013年4月30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当选2013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2013年4月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耶鲁大学终身冠名教授邓兴旺和陈雪梅、杨薇等三名华裔美籍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 2014年3月31日,施一公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2014年4月3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的颁奖典礼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获得2014年爱明诺夫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施一公颁奖,以奖励其在过去15年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据介绍,爱明诺夫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79年设立,用以奖励在晶体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给不超过3名科学家,施一公是2014年该奖项唯一获奖人。施一公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自1998年以来,他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基于该研究的一项专利成果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2018年8月10日,《科学》杂志在线刊发施一公团队研究成果,首次解析了人源多囊蛋白1与多囊蛋白2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达到3.6Å。 2019年10月17日,施一公所创的医药公司诺诚健华赴港IPO,估值8.8亿美元 [29]。

    代表论文

    细胞凋亡领域 Programmed cell death (apoptosis) 1.1. Shiqian Qi, Yuxun Pang, Qi Hu, Qun Liu, Hua Li, Yulian Zhou, Tianxi He, Qionglin Liang, Yexing Liu, Xiaoqiu Yuan, Guoan Luo, Huilin Li, Jiawei Wang, Nieng Yan, and Yigong Shi (2010).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poptosome reveals an octameric assembly of CED-4. Cell 141, 446-457. 2.2. Jong W. Yu, Philip D. Jeffrey, and Yigong Shi (2009). Mechanism of procaspase-8 activation by c-FLIP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8169-8174. Epub 2009 May 4. 3.3. Nieng Yan, Jijie Chai, Eui Seung Lee, Lichuan Gu, Qun Liu, Jiaqing He, Jia-Wei Wu, David Kokel, Huilin Li, Quan Hao, Ding Xue, and Yigong Shi (2005). Structure of the CED-4/CED-9 complex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Nature 437, 831–837. 4.4. Stefan J. Riedl, Wenyu Li, Yang Chao, Robert Schwarzenbacher, and Yigong Shi (2005). Structure of the 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 (Apaf-1) bound to ADP.Nature 434, 926–933. 5.5. Nieng Yan, Lichuan Gu, David Kokel, Jijie Chai, Wenyu Li, Aidong Han, Lin Chen, Ding Xue, and Yigong Shi (2004). Structural,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CED-9 Recognition by the Pro-apoptotic Proteins EGL-1 and CED-4.Mol. Cell 15, 999–1006. 6.6. Stefan J. Riedl and Yigong Shi (2004).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aspase regulation during apoptosis.Nature Review – Mol. Cell. Biol. 5, 897–907. 7.7. Nieng Yan, Jia-Wei Wu, Jun R. Huh, Jijie Chai, Wenyu Li, Bruce A. Hay, and Yigong Shi (2004).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ICE inhibition by DIAP1 and removal of inhibition by Reaper, Hid, and Grim. Nature-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11 (5), 420–428. 8.8. Yigong Shi (2004). Caspase Activation: Revisiting the Induced Proximity model.Cell 117, 855–858. 9.9. Jijie Chai, Nieng Yan, Jun R. Huh, Jia-Wei Wu, Wenyu Li, Bruce A. Hay, and Yigong Shi (2003). Molecular mechanism of Reaper/Grim/Hid-mediated suppression of DIAP1-dependent Dronc ubiquitination. Nature-Structural Biology 10, 892-898. 10.10. Eric N. Shiozaki, Jijie Chai, Daniel J. Rigotti, Stefan J. Riedl, Pingwei Li, Srinivasa M. Srinivasula, Emad S. Alnemri, Robert Fairman, and YigongShi (2003). Mechanism of XIAP-mediated Inhibition of Caspase-9. Mol. Cell 11, 519-527. 11.11. Yigong Shi (2002).Mechanisms of Caspase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During Apoptosis (commissioned review article).Mol Cell 9, 459-470. 12.12. Jijie Chai Qi Wu, Eric Shiozaki, Srinivasa M. Srinivasula, Emad S. Alnemri, and YigongShi (2001). Crystal Structure of a Caspase Zymogen: Mechanisms of Activation and Substrate Binding. Cell107, 399-407. 13.13. Jia-Wei Wu, Amy Cocina, Jijie Chai, Bruce Hay, and Yigong Shi (2001).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Functional DIAP1 Fragment Bound to Grim and Hid Peptides.Mol. Cell 8, 95-104. 14.14. Jijie Chai, Eric Shiozaki, Srinivasa M. Srinivasula, Qi Wu, Pinaki Datta, Emad S. Alnemri, and Yigong Shi (2001).Structural Basis of Caspase-7 Inhibition by XIAP. Cell 104, 769-780. 15.15. Stephen W. Fesik and Yigong Shi (2001).Controlling the Caspases.Science 294, 1477-1478. 16.16. Geng Wu, Jijie Chai, Tomeka Suber, Jia-Wei Wu, Chunying Du, Xiaodong Wang, and Yigong Shi (2000).Structural Basis of IAP Recognition by Smac/DIABLO. Nature408, 1008-1012. 17.17. Jijie Chai, Chunying Du, Jia-Wei Wu, Saw Kyin, Xiaodong Wang, and Yigong Shi (2000).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Basis of Apoptotic Activation by Smac/DIABLO. Nature 406, 855-862. 18.18. Hongxu Qin, Srinivasa M. Srinivasula, Geng Wu, Emad S. Alnemri, Yigong Shi (1999). Structural Basis of Procaspase-9 Recruitment by the 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 Nature 399, 549-557. 膜蛋白结构与功能领域 Membrane prote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1.1. Peng Zhang,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10).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S component of a bacterial ECF transporter. Nature 468, 717-720. Epub 2010 Oct 24. 2.2. Xiang Gao, Lijun Zhou, Xuyao Jiao, Feiran Lu, Chuangye Yan, Xin Zeng,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10). Mechanism of substrate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by an amino acid antiporter. Nature 463, 828-832.Epub 2010 Jan 20. 3.3. Yi Wang, Yongjian Huang, Jiawei Wang, Chao Cheng, Weijiao Huang, Peilong Lu, Ya-Nan Xu, Pengye Wang, Nieng Yan, and Yigong Shi (2009). Structure of the formate transporter FocA reveals a pentameric aquaporin-like channel. Nature 462, 467-472. 4.4. Xiang Gao, Feiran Lu, Lijun Zhou, Shangyu Dang, Linfeng Sun, Xiaochun Li,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09).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n Amino Acid Antiporter. Science 324, 1565-1568. Epub 2009 May 28. 5.5. Xiaochun Li, Boyuan Wang, Lihui Feng, Hui Kang, Yang Qi,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09). Cleavage of RseA by RseP requires a carboxyl-terminal hydrophobic amino acid following DegS cleavag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14837-42 [Epub 2009 August 18]. 6.6. Liang Feng, Hanchi Yan, Zhuoru Wu, Nieng Yan, Zhe Wang, Philip D. Jeffrey, and Yigong Shi (2007). Structure of a Site-2 Protease Family Intramembrane Metalloprotease. Science 318, 1608-1612. 7.7. Zhuoru Wu, Nieng Yan, Liang Feng, Adam Oberstein, Hanchi Yan, Rosanna P. Baker, Lichuan Gu, Philip D. Jeffrey, Sinisa Urban, and Yigong Shi (2006).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rhomboid family intramembrane protease reveals a gating mechanism for substrate entry.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13, 1084-1091. 2006 Nov 10; [Epub ahead of print].

    荣誉表彰

    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2013年先后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获舍尔学者基金会颁发的舍尔学者奖(Searle Scholar)、雷拓爱伦基金会颁发的雷拓爱伦学者奖(Rita Allen Scholar)。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

    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求学生涯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 施一公注重全面发展,在高中期间,他就练习长跑,练过的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故土情结

    施一公的祖父是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平,云南大姚人。父亲施怀琳 [72]出生于浙江杭州,但生长于江苏、上海等地,母亲姜小英 [72]来自江苏丹阳的吕城镇,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父母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河南工作。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两岁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庄。1972年,全家搬往驻马店市。

    赴美留学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施一公初到美国时,最先发现的差距就是英语不行。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背25个新单词。科研上,他勤思苦干,持之以恒。有一次,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自认为发现了一个生物物理学中重大理论突破,激动地向学生们演示。施一公当场敏锐地指出导师在一个演算上的错误。从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毕业时,导师公开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学生”。 1997年4月,施一公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此后,普林斯顿大学给他提供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在当时,这样的待遇是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机制为施一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短短9年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并很快成为学校分子生物学系的领军人物。 施一公的妻子也是清华大学生物系的本科生、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他们有一对龙凤胎儿女。

    发展科学,就需要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这种传承,尤其依赖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应该将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一种本能。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求真、质疑、合作、开放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大胆质疑、实验求证;同时具有开放的心态,依托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甚至跨时代、跨学科的科研合作,通过多元文化、不同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跑步一直以来都是施一公的爱好,他已经多次完成过半马比赛,成绩也堪称精英跑友。在施一公看来,跑步以及体育运动的好处,不仅在于锻炼身体更好地工作,更在于磨练心智,“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是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

    在2020年12月13日结束的2020广州马拉松完赛者中,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关注,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53岁的他,以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第一个全马。

    《自我突围》 [58]是施一公首部作品,在2023年“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信出版集团 [58]出版。 [57]此书所有版税将捐赠给西湖教育基金会,支持西湖大学建设 [59]。

  2. 2008年12月8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施一公 (1967年5月5日 — ),男, 漢族 , 河南 鄭州 人,中國 結構生物學 家,分子 生物物理學 博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 外籍院士, 美國科學院 外籍院士 [2] 。 教育部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獲得者,「 千人計劃 」首批國家特聘專家, 清華大學 教授 ,曾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 [3] [4] ,現任 西湖大學 校長、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副主席。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河南代表團代表,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 [5] ,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 委員。 [6] 生平 [ 編輯] 施一公生於 河南省 鄭州市 ,童年在 駐馬店 長大 [7] 。

    • Guanghui Yang, Rui Zhou, Xuefei Guo, Chuangye Yan, Jianlin Lei, Yigong Shi (2021).
    • Gaoxingyu Huang, Yanqing Zhang, Xuechen Zhu, Chao Zeng, Qifan Wang, Qiang Zhou, Qinghua Tao, Minhao Liu, Jianlin Lei, Chuangye Yan and Yigong Shi (2020).
    • Rui Zhou, Guanghui Yang, Xuefei Guo, Qiang Zhou, Jianlin Lei, Yigong Shi (2019).
    • Guanghui Yang, Rui Zhou, Qiang Zhou, Xuefei Guo, Chuangye Yan, Meng Ke, Jianlin Lei & Yigong Shi (2019).
  3. 2008年12月8日 · 施一公 (1967年5月5日 — ),男, 汉族 , 河南 郑州 人,中国 结构生物学 家,分子 生物物理学 博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 外籍院士, 美国科学院 外籍院士 [2] 。 教育部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 千人计划 ”首批国家特聘专家, 清华大学 教授 ,曾任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 [3] [4] ,现任 西湖大学 校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副主席。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河南代表团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 [5] ,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 委员。 [6] 生平 [ 编辑] 施一公生于 河南省 郑州市 ,童年在 驻马店 长大 [7] 。

  4. 施一公198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5. 2024年4月3日 · 1967年5月5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2]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職 務. 西湖大學 校長. 主要成就. 首次解析了人源多囊蛋白1與多囊蛋白2形成的複合物的結構 [46] 2013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2013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 相關搜尋

    施一公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