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此處 “ 善巧方便 ” 是指三輪清淨,即對能施、所施、受者,不見有此種彼種的相狀,自然修習三輪無緣的智慧。由此,佈施的善根沒有因著相而迷亂染汙,獲得清淨。 在大乘的無量方便法中,無分別智 是最關鍵的法,故
佛修行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從最初發心,中間累積資糧,到最後現證圓滿正覺果位,一切都是為了成辦有情的利益,所宣說的教法也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 成就有情利益大致可以分 二:階段性的利益(現前增上生)及究竟的利益(終極的決定勝)。 第二科、下士成辦增上生的道理: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其中凡是以成辦階段性的增上生為主題,所宣說的一切法,通通統攝在真正的下士或共下士道法類中;這又可分為普通下士和殊勝下士。 普通下士追求的是現世安樂;殊勝下士,不只是追求現世利益為重,而是希求後世能得到增上生的圓滿。
正如前文所說,這種包含六種波羅密多的「方便、智慧」修學,乃是「密咒乘」和「波羅密多乘」兩者所共有。許多續部在解釋整體越量宮殿 (藏: gzhal yas khang。又作無量宮) 及諸尊天眾皆是內心功德時,亦屢屢提及「六波羅密多」 (梵: sad paramita。
菩提心的究竟利益,則包括解脫輪迴及成就一切種智 (得佛果),這二者都要靠菩提心就容易成辦。 如果對現前利益與究竟利益並沒有生起真實的希求心,只是口頭說:「這些勝利都是從發菩提心而產生的,所以應該好好策發菩提心。
2021年2月28日 · 四、善巧方便殊勝:以無分別智攝持精進,初學者以通達諸法無自性的智慧攝持。 精進時,不執著能精進的 我 、不執著所精進的 事 、不執著精進的 行動 ,才有善巧方便殊勝。
《入行論》這一頌從五個方面解釋佈施:佈施的物品是身體、受用、三世善根,佈施的對境是一切有情,佈施的必要是成辦自他二利,佈施的意樂是心無慳吝,佈施的作業是引發捨心。 如是若於一切所有破我所愛,數數修習施他之心,是名菩薩。 如是,若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破除了我愛執,一遍又一遍地修習奉獻他人善心的人,是名副其實的菩薩。 反之,不串習施他的善心,則是有名無實的菩薩。 《六波羅蜜多經》說:“若不利他,自受世樂,非菩薩行。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此等一切是汝物,於此我無我所慢82,數數觀察此稀有,隨行正遍覺83功德,誰有此德名菩薩,難思勝士佛所說。 如《攝波羅蜜多論》所說:這一切都是你的財物,對於這些財物我已經沒有「全都是我的」那種慢心。
2020年12月4日 ·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中說:成就四種黑法,將導致菩薩在其他生中忘失發菩提心或令菩提心不現行;如果成就四種白法,則能在未現證菩提之間世世不忘失菩提心或令菩提心現前。 這就是願心的學處。 《寶積經》云:“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 何謂為四? (1)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2)無疑悔處令他疑悔;(3)求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4)以諂曲心與人從事。 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 何謂為四? (1)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2)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3)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4)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 迦葉,是為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