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2日 · 美國將在未來10年花費逾7500億美元,更新其核防禦系統的幾乎所有組件,包括新型隱形轟炸機、潛艇和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這是美國自曼哈頓計劃以來最雄心勃勃的核武器計劃。 如今距離核武器上次在戰爭中使用已經過去近80年。 但美國軍方領導人警告說,這樣的和平可能不會持久。 他們說,美國已進入一個充斥著「全球威脅」的不安時代,美國的老舊武器需要更新換代才能正常運轉。 美國能源部武器項目主管馬雲·亞當斯在2023年說:「除非有核威懾作為基礎,否則我們的工具箱里沒有什麼能真正讓對手有所忌憚。 根據條約, 美國保有1550枚現役核彈頭,政府計劃對它們全部進行現代化升級。 與此同時,技術人員、科學家和軍方導彈工作人員必須確保舊武器能正常運轉,直至新武器到位。 這項新計劃招致核不擴散活動家和專家的批評。

  2. 2023年8月30日 · 同年8月他被任命為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首席科學家。 1945年7月,在奧本海默的主持下,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問世。 當原子彈變為現實,並投放成功的時候,奧本海默自己卻陷入了自我道德評價的糾結困境。 在20世紀60年代的一次接受採訪中,奧本海默表示,在爆炸發生後的時刻里,他腦海中浮現出了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話: “而今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 在1945年10月的一次會議上,他對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Truman)說了這樣的話:“我覺得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總統後來說:“我告訴他,血在我手上——讓我來操心這個問題。 ”在奧本海默生命的最後的時間里,他既對核彈的技術成就感到自豪,也對它的影響心懷愧疚。

  3. 1942年8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首席科學家1945年7月他主導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在這之後,奧本海默不僅睿智地申明了核彈的危害,也充滿希望地提及了核能的潛在益處。 奧本海默成為同代人中非常著名的科學家,同時也是20世紀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 《奧本海默》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同名原著、普利策獎獲獎傳記作品《奧本海默傳》。 隨著電影上映,該書中文版已同步推出,由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學博士汪冰翻譯。 《奧本海默傳》由美國的凱·布特和馬田·J.舍溫撰寫,追溯了奧本海默的一生,探究了奧本海默謎一般的個性。

  4. 2023年9月2日 · 電影的主人公奧本海默在個人才能和時代大勢的雙重推動下被歷史選中站在了歷史與風暴的中央成為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在原子彈的研製階段憑藉著對真理探索的一腔熱血領導著科學家團隊與世隔絕地沉迷於製造原子彈的世界也堅信原子彈的誕生會給這場殘害無數生命的戰爭結束帶來最大的可能。 但當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工核爆炸引爆成功,兩顆原子彈分別投放到日本的廣島、長崎,造成了近二十二萬人的死亡後,奧本海默陷入了矛盾和掙扎,這種掙扎持續了他整個後半生。 「我只覺得我們科學家的雙手沾滿了血。 」他說。 所以,我們又回到了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科技到底帶給了人類什麼? 是進步? 還是苦難? 或許沒有奧本海默,在那個戰火紛飛,眾生困於水火之中的年代,原子彈一樣會出現。

  5. 2023年8月30日 · 這是諾蘭執導的首部人物傳記電影,用黑白和彩色兩條不同色彩的時間線和緊迫的節奏深入探索一個獨特的美國人的內心世界: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作為幕後功臣推出了一項撼動世界的偉大發明,這項發明凝聚了人類智慧的結晶,並將重新塑造文明,然而它的存在也威脅到人類未來的命運。 對此,諾蘭表示:「我希望帶領觀眾深入瞭解他的思想,探索他的經歷,他身處於歷史巨變的中心,與眾多重要事件緊密相連,無論世人對他的評價如何,奧本海默都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塑造了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無論是好是壞,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故事唯有親眼目睹,方能令人相信。 為何要拍? 因為「這是我聽過的最棒的故事」

  6. 2023年9月6日 · 奧本海默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曼哈頓計劃的科研負責人因製造出原子彈在美國家喻戶曉二戰後他轉而主張管控核武器反對核軍備競賽遭受了麥卡菲時代嚴重的政治迫害成為美國歷史上一樁冤案電影有很多點可以深入探討政治也好學術也好美學也好……但我今天只想講講它的其中一小點反戰。 二戰時期,戰爭的頻發,讓美國不惜一切代價想要製造出最具殺傷力的武器,因為美國深知只有這樣才能提前結束戰爭,在國際上佔據絕對話語權。 要趕在德國之前研發成功是不容易的,在美國意識到需要重型武器的時候,德國的科學家們已經著手準備了,可以說沒有重型武器傍身的美國前期是被壓制了,德國有一流的科學家團隊和大量的原料儲備,而美國,除了需要收集原料,還要組件科學家團隊,困難重重。

  7. 2023年2月21日 · 他說:“當我們拚命推行曼哈頓計劃’(美軍上世紀40年代實施的研製原子彈計劃——本網注)——我認為人工智能和量子或許可以與之相提並論——我們沒有說,‘我們可以讓美國人來做我們只需要發現並培訓他們就行了’。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全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理查德·弗里曼說美國看待高技術人才移民需要超越對勞動力影響的層面而是應該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他說,例如,中國科學家在人工智能方面做了很多“酷炫的東西”。 然而近年來,美國一直在阻礙中國學生或科學家前往美國。 他說:“不得不考慮一下,如果我們在國內總是這樣做,那我們會需要更多的人,而且引入人才也會讓最優秀的人遠離我們的競爭對手。 讓我們把他們留在美國做他們最擅長的事。 你可能喜歡. 廣州地鐵與騰訊成立合資公司 推動數智城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