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拼音:céng、zē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蒸熟食物的器皿,是“甑”的初文。“曾”常用作副词,表示经历过、发生过某种情况或行为,读作céng。“曾”又可读作zēng,在古籍中,其义与“乃”相似,又与“岂(能)”“怎(能 ...
曾 zēng 〈形〉 (1) 重。 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grandchildren and great-grandparents] 自此而曾焉。—— 清 · 洪亮吉 《治平篇》 曾元时不分。 计高曾之时。 视高曾之时。 高曾时为一户者。 又如:曾翁(称他人的曾祖父);曾玄(曾孙和
2021年9月10日 · 《國語字典》中漢字“曾”注音為ㄗㄥ ㄘㄥˊ,拼音為zēng céng,部首為曰,12筆畫,意思是1.相隔兩代的。如:「曾祖」、「曾孫」。2.已經。表示行為動作已經發生過。如:「曾經」、「似曾相識」 基本字典内容 單字: 曾 部首: 曰 筆畫: 12 部首外筆畫: 08
曾 zēng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曾祖父。曾孙。 古同“增”,增加。 竟,简直,还(hái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姓。 曾 céng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曾经。未曾。何曾。曾几何时。
曾 2 zēng (1) 重。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係 [relationshipbetweengreat-grandchildrenandgreat-grandparents] 自此而曾焉。 ―― 清·洪亮吉《治平篇》 曾元時不分。 計高曾之時。 視高曾之時。 高曾時為一戶者。 (2) 又如:曾翁(稱他人的曾祖父);曾玄(曾孫和
曾姓是中文姓氏之一,被收入《百家姓》第385位。 當今中國大陸 姓氏中排名第32,在台灣排名第17。 曾姓的主要歷史聚居地有魯國、廬陵、武城、長沙、扶風、冀州、青州、吉陽、南豐、韶州、虔州、交州、會稽、蜀郡、豫章、吳郡、河內、南陽、內鄉、江夏、襄陽、寧化、長樂、梅縣、平遠 ...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