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0月18日 · 這表示,我們一定在用錯的方法做對的事。. 原文刊登於 綠學院 ,作者為綠色行銷專家及綠色產業製作人楊雅雲,受到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啟發, 2009 年大跨度轉行到台達 電子文教基金會,領導莫拉克風災校園重建 — 那瑪夏民權國小重建工 作。. 擅長 ...

    • 解密一:「在離峰時段發文」的技巧,效果為何?
    • 解密二:增加臉書發文頻率,從三次「提升到六次」,效果如何?
    • 解密三:降低發文頻率,從三次降為「一天發文一次」,結果是?
    • 解密四:透過「向粉絲詢問問題的發文方式」,更能增加粉絲互動率?
    • 解密五:改變臉書發文的形式,更吸睛?
    • 解密六:發佈只有連結的貼文,有助於觸及人數?
    • 解密七:用吸引人的圖片來發文,就能大幅影響點擊率?
    • 專家實戰教學:過去三個月來臉書最佳推文範例解析!
    • 結論:哪些臉書的行銷技巧真的有效呢?

    整體而言效果微小,但晚上 11 點發文卻有大幅迴響。 每個人一打開臉書,來自朋友、粉絲團、訂閱的頁面等有將近 1500 則訊息等待被閱讀,大多數的文章都是在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的尖峰時間中發佈,因此 Track Maven 的品牌實務操作建議一文中,提到臉書發文最適時機為「一般工作時間『之前』或『之後』」—為了在使用者大量的動態消息之中取得曝光的機會,試著改變你的發文時間,策略性的調整為離峰時間發文以退為進。 以下是 Track Maven 提出的圖表,以顯示出早上和晚上互動性升高的數據。 根據這樣的建議,我調整了 Buffer Facebook 的時程,改在以下的離峰時段發文: 1. 7:00 AM 2. 11:00 PM 測試結果:整體來說的效果非常微小,但在 11:00 pm 發文有很大...

    結果是,觸及人數幾乎不變。 臉書發文的頻率到底是多少才是最適合的呢?我們嘗試各種建議以找出對 Buffer 來說最適當的頻率。我們的發文頻率現狀是一天三次,為了測試增加發文頻率技巧的有效性,我們改採一天發文六次來看看效果如何。這樣的說法是認為增加你發文的頻率就有機會增加你整體的點擊數和互動程度,大量地更新文章,必然能夠帶來更多的互動。 於是,我們從週一到週五,在以下的六個時段發文: 1. 5:00 AM 2. 8:00 AM 3. 11:00 AM 4. 11:50 AM 5. 1:07 PM 6. 4:00 PM 測試結果:數據微幅的降低。點擊數微幅的降低,觸及人數幾乎不變。

    點擊數些微下降,觸及人數持平。 源自 Social Baker 和 Track Social 提出的臉書最佳發文頻率研究指出,最佳的頻率是一周發文五到十次,相當於一天發文一到兩次。 我們選擇早上九點,一天發文一次來做測試。 測試結果:數據微幅降低。和前一個測試的結果相似,點擊數些微下降,觸及人數的中位數大幅降低約 25%,觸及人數平均數則持平。

    結果出乎意料,這樣的發文方式是所有技巧中,讓數據巨幅下滑程度最明顯的! 臉書最常見的發文形式之一為何?問問題! Post Planner 建議透過問問題的方式來發文,可以觸發更多的回應、按讚數和提高社群內的互動率,這樣的推論來自於 Facebook 可能因此判定你的內容引發群眾諸多地參與,進而認定你未來的內容將有機會觸及到更多的群眾,因此向粉絲提問的效應能提高互動率。 於是,我們就來測試這樣的技巧,過去幾個月來我們的社群經理在臉書上以一周五次的頻率,發佈具有開放性問題的文章,以觸發更多的討論。 此外,我們是根據發文的內容和連結來向粉絲提問。 測試結果:數據表現大幅降低。問問題的發文幾乎是我們測試過的所有技巧中,使得數據巨幅下滑程度最明顯的,點擊數下滑 50%,觸及人數下滑將近 40%,僅剩低...

    社群媒體上的發文形式大形形色色(我們統計過約有 71 種發文形式),這正好是一個很棒的機會來測試哪一種形式的文章最適合呈現在 Buffer 的臉書頁面。 以下五種是我們要測試的文章形式: 1. 單純「分享連結」的發文形式,沒有任何其他的文字。 2. 多行文字的發文形式。 3. 署名式的發文形式。 4. 非常短的發文形式。 5. 非常長的發文形式。 單純分享連結的發文形式,沒有任何其他的文字。許多的品牌都會使用這樣的發文形式,與其去闡述過多的文字,不如運用連結本身的故事和圖片去吸引讀者刺激點擊率。 測試結果:點擊數微幅下降,此方法讓我們損失了 10%的點擊數。 多行文字的發文形式。我們以兩到三行的文字來描述文章和標題,並盡量避免團塊式的文章,讓整個文章有更多的行距和空間來呈現。 測試結果:點擊...

    答案是:沒錯!這個技巧可說是我們所有測試裡面最成功的策略! 臉書動態消息演算法其中之一的元素就是根據各頁面的發文形式做考量。最新的臉書演算法對於「僅分享連結的貼文」給予高度的評價,相較起另一種「發佈圖片後再加上短網址連結」,前者的形式會優先出現在使用者的動態消息上。 於是,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在 Buffer blog 上發佈只有連結的文章。 測試結果:觸及人數巨幅提升。這個技巧可說是我們所有測試裡面最成功的策略,觸及人數中位數成長了將近 70%,平均觸及人數也成長了將近 20%,點擊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皆成長約 10%。

    當你在臉書分享連結時,通常會帶有一張 facebook 系統抓取的圖片,有趣的是,什麼樣的連結顯示圖最吸引人呢?以 Buffer Blog 的發文為例,我們有許多不同形式的圖片,例如我們會運用一些「商業類型的庫存圖片」來當作我們的頭條訊息的背景,此外,另一種是「特製的情境圖片」,以較為吸睛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貼文中。 舉例如下: 商業類型的庫存圖片 特製的情境圖片 臉書貼文的顯示圖片,是否也會影響粉絲對於貼文的點擊意願呢? 測試結果:比起商業庫存圖片,特製的情境圖片效果大幅提升。 在我們測試的所有技巧中,使用特製的預告圖片帶來的正面效果最佳顯著!在貼文點擊數的平均數和中位數皆帶來 85% 的巨幅成長,貼文觸及人數的中位數也增加了將近三分之一。

    除了量化的數據測試外,我們相信從反應不錯的貼文中去做質性研究也是相當有幫助的,從過去三個月中我們選出數個代表性的推文,來研究其反應良好的關鍵因素/受到粉絲熱烈迴響的成功關鍵是什麼。 觸及人數奪冠的貼文:發佈涵蓋連結的貼文,並使用特製的情境圖片,該則發文觸及 12,740 人。 點擊數最高的文章:過去 90 天中共有 775 個點擊,該文亦使用和文章相關的特製情境圖片,並在標題文字中放入連結。 點擊率表現良好的推文:雖說這則貼文的觸及人數不算非常的高,但仍然是高於觸及人數的平均水準,且點擊率表現良好,1000 人看到文章其中有 254 個人會點擊進行閱讀。我個人猜測可能是因為主題是有趣的題材「社群經理 24 小時的生活」,且搭配這張吸引人的圖片會讓人不由得想點擊以觀看完整的整張圖片。 聳動的文...

    測試一:離峰時段發文,效果更佳?測試結果為 11:00PM 發文效果不錯。
    測試二:增加發文的頻率至一天六次?結論為沒有太大的改變。
    測試三:降低發文的頻率至一天一次?結論為沒有太大的改變。
    測試四:向粉絲發問的文章提高互動?結論為反而使得互動率下降。
  2. 2017年7月10日 · 2017/07/10. 溝通 、 寫作 、 科普. 我今天想要和大家討論的目標:「如何用對方最好理解最簡單直白的話語傳達艱澀的知識告訴他人:你產品的重要性? 作者 Lynn,原文發表於部落格「寫點科普,請給指教。 」,INSIDE 獲授權轉載。 看完上一篇「 如何快速從陌生領域整理出一套心得? 」,接下來談談「如何寫出一篇好懂的文章以利溝通? 」。 RD 要怎麼跟自家 PM 講清楚產品的技術? PM 要怎麼跟客戶溝通產品的效能? Start-up 要怎麼跟投資人介紹商業模式痛點? 面試時要怎麼唬爛面試官… 如果你有傳播知識、向他人介紹產品或服務 … 等溝通需求,本篇是我經營網誌的個人心得,歡迎參考我是怎麼做的、也歡迎與我分享你是怎麼做的 ? 為什麼要寫文章?

  3. 2017年2月21日 · 透過多年的經驗與流暢的文筆作者歸納了自己的生涯經驗後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故事將這套解決問題能力的思維方式教給讀者。 解決問題四大步驟. 書中定義「何謂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大致上來說可以分為以下的四個步驟: 「正確地理解現狀」(認清並定義問題) 「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拆解問題) 「徹底思考有效的解決方案」(對各分解後的點提出針對性方針) 「執行」(操作層面) 接下來我們用書中一個簡單的例子來應用上述的四個步驟:「數學成績在最近幾次的考試成績退步」。 找出問題的癥結,才能對症下藥:釐清原因. 不論面臨各種難題,首先應該要採取的步驟即是釐清現狀,並思考問題的可能癥結點。

  4. 2020年4月16日 · Email。 原文刊登於 medium,INSIDE 經授權轉載。 做為一個產品經理,撰寫需求文檔可說是產品經理 PM 無可避免的任務,同時要思考如何將產品規劃內容清楚表達給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 了解並獲得支持。 在探討該問題時,我們回歸到人與人之間如何進行有效的資訊傳遞? 口說與文字(文件)。 面對面溝通是最有效率傳遞資訊的方式但隨著每天資訊爆炸與時間過去我們 99% 已經忘記當時做某件事的時空背景與思緒;然而文字則是替我們保留了關鍵節點與脈絡,讓我們能夠回頭檢視與探討。 撰寫文件可說是產品經理最基本的工作。 每個產業中,無論是產品經理、專案經理、產品負責人往往會被各式各樣的「會議溝通」填滿,為了有所考察與依據,許多文件需求與撰寫因此誕生了。

  5. 2019年2月1日 · 目前使用 Hashtags 做自然觸及的確還是有效免費最快的方式每個人的帳號或是貼文屬性都不同建議可以使用三階段的研究方法來做行銷什麼 Hashtags 適合自己、什麼是無效的、哪些基數太大用了會被洗到很後面…這些都需要花點時間研究,當找出有效

  6. 2020年3月6日 · 我個人沒有在使用番茄鐘。 正確地說,我「以前」用過,但現在沒有「照著公式」在使用。 對於番茄鐘工作法的使用者來說,許多人會以一天能完成幾個番茄鐘為目標,但其實是誤解了時間管理的本質。 時間管理的本質,不是做更多事,而是用更短的時間完成目標;也就是提升效率與效能,而不是拉長工時。 假設你已經懂了番茄鐘,原本需要 8 個番茄鐘才能做完的事,現在只需要 5 個;然後發現這件事根本沒必要做,這 5 個番茄鐘其實可以省下來,用在更有價值的事物上。 你發現了嗎? 時間管理追求的是「少」而不是「多」,任何的時間管理方法,包括番茄鐘,都是建構在「有價值的」任務上。 也就是說,待辦事項的管理必須在時間管理之前做好,才會讓時間管理有意義。 方向錯了,方法再對也到不了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