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 · 根據外國經驗,目前有3種抗真菌藥能對付耳念珠菌,分別是棘白菌素類、兩性黴素B及氟康唑,但耳念珠菌對氟康唑、兩性黴素B分別有約九成及三成抗藥性,會減低治療效果。
2023年6月1日 · 2023年6月1日 病原體 耳念珠菌是一種新發現的多重耐藥真菌,於 2009 年首次在日本一名患者的外耳道中發現並分離。 耳念珠菌感染大多與醫護環境相關。 雖然耳念珠菌可於患者身上繁殖數月而不引起症狀並在環境中持續存活,但它可能會引起致命的嚴重感染。 由於耳念珠菌 (1)通常具有多重耐藥性; (2)難以經標準化驗方法鑑別,容易因鑑別有誤而造成治理不當; (3)可引致醫護機構(例如醫院和護養院)出現爆發,因此對全球的公共衞生構成嚴重威脅。 病徵 耳念珠菌可在非侵入性的身體部位繁殖而不發病,這些部位包括腋窩和腹股溝等皮膚、鼻孔、外耳道、傷口、尿液和呼吸道樣本。 另一方面,耳念珠菌發病時可影響腹腔、傷口、耳朵和血液,而這些感染可以變得嚴重,甚至致命。
2023年 9月 26日 一文拆解感染耳念珠菌的症狀、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 5 分鐘閱讀 作者 信諾醫療資訊團隊 目錄 耳念珠菌可寄居人體並導致頭暈發燒等症狀 受感染的高危人士 本港亦有零星爆發個案 採用多種抗真菌藥物作治療 預防感染抗藥性真菌 耳念珠菌屬於新發現的多重抗藥性真菌,可在人體及環境中存在,一旦造成感染可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引致死亡。 本港間中便有院舍或醫院出現耳念珠菌的群組感染個案,長者、免疫力弱人士尤其高危,大家都要加倍注意及預防。 耳念珠菌可寄居人體並導致頭暈發燒等症狀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徐詩駿醫生曾指出,耳念珠菌是其中一種 念珠菌 ,屬於真菌類別,它首次於2009年在日本一名病人的耳道中發現,故命名為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可以透過接觸受污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而傳播。故此,實施感染控制措施能有效防止耳念珠菌的傳播,包括保持良好的手部衞生及環境衞生。 Q4: 有甚麼徵狀?
2023年3月29日 · 中心接獲醫管局通知有耳念珠菌 帶菌病人將出院返回院舍後,會派員到院舍視察,並與醫管局的社區老人評估小組及社會福利署合作,提供感染控制建議及培訓院舍職員,包括妥善安置帶菌院友、嚴守感染控制措施、加強環境清潔及消毒、使用 ...
耳念珠菌是念珠菌的一種,2009年首次在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分泌發現,與其他念珠菌所引起的感染一般沒有分別,但較為罕見,能引起嚴重感染。 現時大部份耳念珠菌個案都不是在耳道找到 。 個人和環境衞生欠佳 經常接觸侵入性裝置如人造氣管、導尿管、腸胃內窺鏡導管 本身免疫力低下 長期住院的病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受損的病人 近期曾接受大手術、正服用廣效性抗生素或抗真菌素 耳念珠菌的種類 耳念珠菌的症狀 耳念珠菌可能會進入血液並擴散至全身,出現如發燒、疼痛和疲勞等症狀,嚴重的話會引發血液、傷口和耳朵等感染,一般只從症狀會較難判斷,必須經由檢驗才能確診 頭暈 發燒 疼痛 疲勞 血壓偏低 耳念珠菌的診斷方法 耳念珠菌難以用一般標準實驗室方法識別,必須使用「蛋白質譜分析儀」識別。
2023年12月6日 · 伊利沙伯醫院發言人就早前公布有病人帶有耳念珠菌,今日(十二月六日)有以下最新公布:. 經接觸追蹤調查,醫院外科病房再發現多兩名男病人(年齡分別為56歲及85歲)帶有耳念珠菌。. 其中一名病人早前已經出院,另一名病人仍然留醫,正接受隔離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