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7日 · 這本書最終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日記方法論。 你可以在章節編排上看到他的結構,但我這裡用不一樣的角度,重新幫大家看到方法論深沈的意蘊。 首先是「SLOW(慢)日記法則的三重性」。 第一重是要怎麼寫出能檢視人生的好日記? 這是本書第一部中所討論的,個人寫日記的SLOW法則。 第二重是如何能夠維持長期的寫日記習慣? 累積得愈久,反饋的能量愈大,這是本書第三部用SLOW法則延伸出來的習慣養成方法。 第三重是永錫令人驚豔的又一個獨創,他將SLOW日記法則擴充到他的企業顧問領域,在真實企業中帶領團隊去每日覆盤,並創造工作上最強大的溝通、目標訊息流,這是本書第四部分的重點。 SLOW法則從個人到企業,從內容到習慣,也從自我檢視到完成自我價值,這就是他的三重性。

  2. 2014年5月13日 · 把這 10 件「不重要的事情」寫進筆記,讓人生更有動力. 作者: Esor Huang 5月 13, 2014. 做筆記,我們通常會先去想,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可以記錄到筆記裡 。. 可能是下次考試會考到的重點解答?. 可能是參加研習時聽到的重要資料?. 可能是工作上老闆交代的重要 ...

  3. 2021年2月2日 · 不知道你的方法為何? 歡迎你跟我分享。 而今天這篇文章,我先分享自己目前的做法。 步驟1:快速獲得 YouTube 影片的完整字幕. 首先,當想要看一部 YouTube 影片,但實際上不是真的需要「看影片」,只是想要更快速獲得影片中的知識內容時,要怎麼「閱讀」這部影片比較快呢? 如果影片有提供字幕,或是影片是英文可以自動轉換出英文字幕時,都可以採用下面的做法。 可以利用「 You-tldr 」這個網站 ,不需註冊登入,只要使用最基本功能即可。 把 YouTube 影片網址貼上,按下「 Transcribe 」,就能導入右方的「完整」字幕欄(預設每 15 秒一欄字幕)。 支援英文、中文字幕,只要影片本身有字幕。

  4. 2020年3月16日 · 不久前在電腦玩物分享:「 用 Notion 整理閱讀學習、研究筆記資料庫,超完整的圖解教學 」,獲得很多的迴響。 也有不少讀者朋友詢問我:「 那如果是職場、工作上的專案、任務、資料, Esor 會如何利用 Notion 來建立一個管理系統呢? 當面對的是職場上的管理,有幾個關鍵需求要被解決: 時程、進度,需要更嚴謹的管理. 專案流程、待辦清單,需要更清晰的排序. 大量瑣事、資料需要整理,而且他們彼此相關. 如果我要用 Notion ,也應該會從上面三個角度,來設計自己的職場工作專案管理系統(我目前當然是 用 Evernote 子彈筆記系統來建立管理 )。 最新影片教學: 快速上手 Notion 進階活用教學:學生如何整理上課筆記、規劃課表、學習研究、準備考試,範本下載! Watch on.

  5. 2016年9月4日 · 1. 不要問「文章怎麼寫」,先問「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 當你開始準備寫作時,我建議你優先專注在下面這一個問題就好: 你可以問自己:「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 」這個問題,然後寫下答案。 我建議大家要開始寫作時, 不要去想「這是最後定稿」,也不要去想「這篇文章怎麼寫」,更不要去想「最完美的內容是什麼」 (這些問題會害你永遠寫不出來! )。 你這時候真正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然後先把你可以想到的全部都先寫出來,這樣夠簡單了吧? 但這步驟非常有幫助。 2. 不執著寫內文與列大綱,寫下腦袋中所有關鍵字或關鍵句.

  6. 2017年3月7日 · 幸運的是,我們也身處一個數位科技持續發展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有更好的數位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用「 不一樣的思維 」完成有效的 數位資料整理 。 這篇文章,我想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提供五個整理思考角度和具體作法。 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是需要大量的文件整理、靈感整理、素材整理與經驗整理,所以下面的整理方法,也會和我的工作方式息息相關。 1. 一物沒有定位: 一個素材與想法,對我來說有可能用在 A 設計上,也有可能用到 B 文章中。 一份文件可以被 A 專案使用,也可能被 B 專案使用。 我的經驗是一個資料常常有很多用途,但是資料夾分類強迫資料只能出現在一個位置上,這就不太符合我的實際使用經驗。

  7. 2021年7月6日 · 3種不同工具方案快速重點整理. 作者: Esor Huang 7月 06, 2021. 在最近一個多月講了很多次關於「 遠距工作效率 」的課程,其中最常被詢問的一類問題就是: 管理者想要能追蹤團隊的進度,執行者其實也很想讓團隊與客戶知道自己的進度。 雙方其實都有「知道彼此在做什麼工作」的需求。 這不只是遠距工作、在家工作時的需求,當要處理一個專案的團隊不在同一個辦公室空間,當一個任務需要很多外包合作,可能都需要這樣的追蹤工作進度的技巧。 更進一步,如果還能即時確認: 彼此最新的工作成果。 彼此需要跟上的下一步行動。 彼此需要協助解決的問題。 那麼即使真的遠距工作,彼此都能相對安心,也會更有動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