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投票结束。12月20日,香港选举事务处公布功能团体界别投票结果。李梓敬当选新一届分区直选立法会议员。 [1]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历史评价
    • 主要作品
    • 后世纪念

    清代文学家

    展开4个同名词条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 ,晚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 赣榆县学教谕吴霖起之子,中国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身世宦之家,14岁时过继给伯父吴霖起,此后一直随嗣父生活。成年后,吴敬梓遭遇丧妻和科场不利的烦恼,又因生父、嗣父相继去世而遭遇觊觎、争夺遗产的家族纷争,伤心愤懑,以任性挥霍发泄苦闷,遂“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受尽鄙视。雍正十一年(1733年),吴敬梓因不能忍受家乡的处境,移家江苏南京。其为人诚悬豪爽,又富见识才学,在南京得与程廷祚等文人学士广有交往。乾隆元年(1736年),荐博学鸿词科试,但督院考试时因病未终卷而退场,未能参加北京廷试,从此绝意仕途。后吴敬梓积极参与修复南京雨花台先贤祠,资产耗尽,又出售故乡老屋,从此一贫如洗,幸赖姻亲、友人相助得以存活。移家南京后,常往返于扬州、真州、淮安间,与友朋诗酒酬唱,诗名鼎盛。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偕妻与幼子游扬州,在扬州客寓逝世,由友人买棺归葬于南京。

    门第出身 长房嗣子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吴敬梓出生在安徽全椒一个“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祖籍浙江温州。 吴敬梓是吴雯延之子,后出嗣给长房吴霖起为嗣子。因出嗣能继承更多遗产,获得更多利益,吴敬梓招致族人的怨恨和攻讦,童年时期就被卷进家族纠纷的漩涡中。 吴霖起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吴敬梓不得不终日钻研四书五经、八股制艺。吴敬梓对八股制艺非常厌倦,却自幼喜爱能陶冶感情的诗、词、曲,甚至向人学拍曲。 然而,科举世家出身的吴霖起一直教育自己的儿子:惟有通过科考谋取功名才能求得出路。幼小的吴敬梓在嗣父不断地灌输下,也产生了以科举功名为出路的思想。

    博览群书 八股制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吴敬梓十三岁时,母亲病故。 家族中的各种矛盾再次向他袭来,吴敬梓从此变得郁郁寡欢,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书房中,整日阅读他所喜爱的诗词、小说和戏曲等各种书籍。不管是经史子集、还是“小说淫词”,只要能够到手,他都加以浏览。 广泛的阅读开拓了他的眼界,增加了他的知识,也让他积累了很多资料,这对于他后来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吴霖起被选任为江苏赣榆县县学教谕,携吴敬梓前往赣榆任所。赣榆地处海滨,吴敬梓经常登山临水,四处游玩。 在赣榆,吴霖起对吴敬梓进行了系统的科举教育,在长期灌输和反复强调下,吴敬梓打下了写作八股制艺的比较扎实的基础,得到周围人的推许。

    回乡成婚 父亲病故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前后,吴敬梓回故乡全椒和陶钦李的次女结婚。在婚后留居全椒的一段时期内,没有了嗣父的管教,吴敬梓又开始广泛浏览起小说、戏曲等作品,他追求自由的个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不久,吴敬梓只身前往南京探望生病的生父吴雯延,并在期间赶往滁州去参加岁考,考完后送生父回全椒。不久生父去世,同时传来吴敬梓考中秀才的消息。 吴雯延去世后,亲属之间为争夺遗产而发生的一些纠葛,吴敬梓对此十分反感,离开故乡回到赣榆吴霖起处。

    小说创作

    •思想内容 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缘于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儒林外史》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虽然假托明代,却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在它之前中国文学中就已经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儒林外史》的开创性意义在于: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它与稍后出现的《红楼梦》一起,构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高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清代出现了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儒林外史》在当时小说界也是别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吴敬梓在小说中,强劲地呼唤人们在民族文化的汲取中觅取活力不断的源头,即通过知识分子群体的、批判等自我意识,来掌握和发场民传统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把沉淀于中国知识界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没有任何生命力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形态ー—八股制艺和举业至上主义ー—特别是那些在下意识层还起作用的价值观念加以扬弃,从而笑着和过去告别。《儒林外史》已经从功利的、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从小说观念的更新的角度看,吴敬梓注意到了社会的演进和转变而牵动的知识分子的心理、伦理、风习等多种生活层次的文化冲突,并以此透出知识分子的心灵轨迹,传导出时代变革的动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悲喜剧,实质上是做了一次哲学巡礼。《儒林外史》在写实的严谨与写意的空灵交织成的优美文字里,隐匿着种深厚的意蕴。作者熔人生的丰富经验、对社会的自觉责任感与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于一炉,锻炼而成的整体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态度,既逼真地刻划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又始终与他们保持着根本的审美距离。细致的观察与冷静的描述以及含蓄的语气都体现着传统美学中静观的审美态度。 •艺术特色

    诗歌创作

    吴敬梓的诗歌从思想内容上说,主要有四方面:一、嗟穷叹愁,反映窘迫多病的生存状态;二、酬唱赠答,讴歌真诚深挚的亲友交谊;三、吟咏景物,赞美南京、扬州等地的胜景佳物;四、剖析内心,揭示叛逆思想产生、发展的心路历程。从艺术成就上说,主要有三方面:一、善用典故;二、众体兼备,各有特色;三、表达方式多样化。 吴敬梓友人严长明所辑《八表停云录》中有吴敬梓《后新乐府》六首,这些诗歌与《儒林外史》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原型之间有密切关系。这些诗作以“后新乐府”为标题,内容指向“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表明吴敬梓写的这些乐府诗乃是继承了唐代元稹、白居易开创的“新乐府”关注现实的精神,即如白居易所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将诗歌的功能从个人的抒情言志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后新乐府》小序交代,因为耳目之间有不合于礼义者,故而有此作。所谓“有美有刺”,也是源自先秦的“美刺”文学传统。美者,赞美、肯定也;刺者,批评、纠察也。所谓“元和诗人”,正是指唐代元和年间的白居易、元稹等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所谓“轩輶”,本指古代使臣所乘的车子,后指访查民情的使臣。吴敬梓在小序中说明,自己写的这组《后新乐府》,就是对一些不合礼义的现象提出批评,继承的是古代的“美刺”传统,虽然比不上元、白的“新乐府”,可以提供给访查民意社情的官员了解情况,但仍然可以让“闻之者足以戒”。 吴敬梓还有《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这组诗作从类型上当归于题画诗,所题景物分别为冶城、杏花村、燕子矶、谢公墩、凤凰台、莫愁湖、凭虚阁、青溪、雨花台、琉璃塔、灵谷寺、桃叶渡、天印山、观音山、幕府山、乌衣巷、东山、鸡笼山、太平堤、长桥、三宿岩、龙江关、钟山,凡二十三处。在写法上,吴敬梓不限于吟咏图画中的景物,而是对画中所绘景点的历史、所涉及的人物、当下的景物都以小序的形式加以说明,然后题咏。如《杏花村》,先交代了金陵杏花村所在的地点——凤凰台下,其名之由来乃在“昔亦曾种杏百株”,并以散文笔法描绘景色:“居民丛集,烟火万家,机杼之声相闻,染练之砧不断。锦绣成坊,足胜杏林春色。”再用诗笔描写。“红雪笼花坞,青烟扑酒帘”,一“红”一“青”,视觉鲜活;“茅屋四五家,新蒭悬步檐”,一派农家生活气息和生机;“清旷屏氛杂,稔知非闾阎”,这里的“清旷”屏去了城市的嘈杂纷乱;“但见春骀荡,不见雨鬑签”,虽然没有雨,但在这里能够感受到春风的骀荡。尽管吴敬梓是给《金陵景物图》题诗,但这样的诗笔无疑出自他游览杏花村的体验,表达的是他对“如此江山”的喜爱之情。

    文赋创作

    吴敬梓在古文辞赋等方面也有不少著述,现存的都是四十岁以前的作品,被收录在《文木山房集》中,有赋四篇:《移家赋》《拟献朝会赋》《正声感人赋》《继明照四方赋》。后来又发现了他的几篇佚文,其中有骈体文三篇:《石腥诗集序》《玉巢诗草序》《修洁堂集略序》;古文两篇:《玉剑缘传奇序》《尚书私学序》。 吴敬梓不仅诗作“如出水芙蕖,媚秀欲滴”,词作“婉而多风”,赋作也是“力追汉唐”。吴敬梓有四篇赋传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移家赋》。《移家赋》从内容来看,是了解到吴敬梓的家世生平、思想感情变化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资料;从艺术表现来看,也是篇可臻上品的佳作。这篇赋以叙事体的长篇结构,叙述了吴敬梓的家世和他前半生的经历。艺术上最鲜明的特色是大量用典,在繁密的典故中叙事、抒情,委婉曲折表达自己复杂思想感情。许多典故不但贴切精当、富于变化,还能与比喻、情景融为一体。《移家赋》对仗工稳、铺采摘文、词采精美、声调和谐、格律严整间有疏放的笔致,音调哀婉透出苍凉的气息,大量使用偏僻之字,形成了“迩年诗律倍绮密,僻书奇字来稽参”的文章风格。 吴敬梓流传下来的骈文有《石腥诗集序》《玉巢诗草序》《修洁堂集略序》三篇序文。沈宗淳对他的骈体文非常赞赏,说他是“夙擅文雄,尤工骈体”。这三篇序文,艺术成就颇高,都是绝好的骈文,对仗工稳,用典贴切,句调整齐节铿锵,如“兄为灵运,感新句于西堂;弟是少游,寄闲情于下泽”;又如“水国斜阳,影乱鸭头之舫;板桥明月,香霏鹊尾之炉”;再如“羁愁旅鬓,何妨重补四愁;孤影穷途,直欲高吟五嗜”等等,的确是属对精工,运古如新。吴敬梓的古文语句有骈有散,骈散结合,语气自然流畅,节奏感强烈,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王又曾:“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有序》)

    程晋芳:“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文木先生传》)

    鲁迅:“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

    胡适:“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吴敬梓传》)

    吴敬梓作品,除了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外,还有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文木山房集》今存乾隆刻本,共收录137首诗、47首词、4篇赋。李汉秋、项东升的《吴敬梓集系年校注》,还补充了包括《金陵景物图》在内的集外诗文11篇,并收入吴敬梓的《文木山房诗说》。

    吴敬梓主要作品

    体裁

    题名

    备注

    长篇小说

    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位于滁州全椒县城北郊走马岗,隔着襄河与吴敬梓故居“探花地”旧址相望。该馆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廊。馆内珍藏众多吴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画,是全国吴学研究重要基地。

    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坐落于青溪和秦淮河交汇处,于1997年复建而成。该故居与桃叶渡相连,占地八百平方米,呈长方形,极具江南园林艺术特色。南半部分为古桃叶渡,其后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北半部分是吴敬梓故居建筑群,洗砚池后为文木亭,文木亭以北为碑廊,展现吴敬梓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的名家绘画。碑廊前,竖有一尊用花岗石雕刻的吴敬梓立像。 •全椒吴敬梓故居

  2. 李绿园出生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7岁;李绿园10岁时,《 红楼梦 》的作者 曹雪芹 生。 他们是同一时代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的三位巨匠。

  3. 李晋晔,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籍贯广东省清远市,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毕业于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实习生、律师。

  4. 2021年11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 家超 就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对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候选人的审查结果举行记者会。 他表示,立法会议员资格审查工作已经结束,候选人中1人不符合资格,其余153人均符合候选人资格。

  5. 2022年香港特区立法会选举委员会界别补选于18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黄锦辉、陈永光、何康、尚海龙4名候选人当选为第七届立法会议员。 [7]

  6. 吴敬梓 是中国 讽刺小说 的艺术大师,他在小说中以批判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写尽了儒林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丑态。. 匡超人正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人物,吴敬梓的嫉世之深,可以从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中窥得一斑。.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是吴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