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李梴 (chān )字建斋(一作楗斋)。江西 南丰 人。明代著名儒医。与 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 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其兄李桥,为明代名进士,历任要职。

    • 概览
    • 生平经历
    • 个人思想
    • 人物影响
    • 主要作品
    • 人物评价
    • 家族成员
    • 人物争议
    • 史书记载
    • 轶事典故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

    李贽(1527年~1602年),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福建泉州府(福建省泉州市)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幼年家贫,跟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识字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举人。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湖北麻城芝佛院。其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后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享年七十六岁。

    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的“童心说”,强调真心,创作要“绝假还真”,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这一倾向亦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李贽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廿六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7]

    李贽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 [8]。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万历九年(1581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家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万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他移居麻城 [5]。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为芝佛院的常住客户和职业作家。书写到高兴处,索性剃发留须,故意摆出一副“异端”面目,俨然是个搞学术的老和尚,如此便是10年。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李贽一开坛讲学,不管哪座寺庙,还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一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道的学术明星。 [8]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次年春天到南京,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政治

    •抨击程朱理学 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诗文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响较深。晚年颇好史学,据历代正史纂《藏书》,又广泛收集明代资料撰写《续藏书》,对传统史学观点有所突破。 李贽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和孔孟之学进行抨击,对儒家经典的《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14]。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时代,是一种大胆的举动。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 [16]人人都是圣人,没必要一定要去学孔子。 [17]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一种丑态了。 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19]。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21],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 [21]。还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 [22]。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 [22]。 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23]。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24]。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 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民本思想

    经济

    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 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28]。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20] [29]。他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 [30],说“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 [31]。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14]。

    文化

    •文学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认识论 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理本论到心本论的转化的过程。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32],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李贽信奉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 [33],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什么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这种观点,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 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心学之上的先验论,主“生知”说。《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皆可以为圣” [22]。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观

    思想影响

    李贽是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批判与反思,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集中体现。 他反对理学,其著作虽经朝廷几次明令销毁,却依然得以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种富于自由精神的思想和新兴气锐的言论,不仅使他成为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对于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他所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也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72]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先驱——香田松阴承认,其生死观颇得力于李贽思想的启发,在日本民主革命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有不少学者从事李贽思想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

    海外影响

    与李贽生活在差不多同时代的许筠(1569-1618),是朝鲜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多次接待明朝使臣,又数度以使臣的身份出使明朝,期间购买许多书籍包括李贽的著作带回朝鲜半岛,许筠思想受到李贽的影响,两人的文学观念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许筠还被朝鲜学者称为“朝鲜的李贽”。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的汉学家和兵学家吉田松阴(1829-1858),曾熟读李贽的《焚书》和(藏书》,在思想上曾受到李贽的影响。 [74]在日本民主革命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73]因此有学者认为李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日本近代社会的转型。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民间盗印、假托者不绝,门人汪本钶说:“(卓吾)一死而书益传,名益重……渐至今日,坊间一切戏剧淫谑刻本批点,动曰卓吾先生。”

    •图书列表

    1.1.

    《李氏藏书》、《藏书》六十八卷。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于金陵。

    2.2.

    《李氏续藏书》、《续藏书》二十七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 [14]。

    总评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自我评价

    在《自赞》一文中,李贽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词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见亲热。其与人也,好求其过,前不悦其所长;其恶人也,既绝其人,又终身欲害其人。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饫德。分明一介不与,而以有莘借口;分明豪毛不拔,而谓杨朱贼仁。动与物迕,口与心违。其人如此,乡人皆恶之矣。昔子贡问夫子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若居士,其可乎哉!”

    历代评价

    李廷机《祭李卓吾文》:“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孑然置一身于太虚中,不染一尘,不碍一物,清净无欲,先生有焉。盖吾乡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内如先生者亦少矣”。 池方显《谒李卓吾墓》:“半生交宇内,缘乃在玄州。闽楚竟难得,佛儒俱不留。世人同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寻知己,依依今未休。” 汪本钶《续藏书》序:“先生一生无书不读。” 袁中道《李温陵传》:“……骨坚金石,气薄云天;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排拓胜己,跌宕王公,孔文举调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视锺会如奴隶。鸟巢可复,不改其凤咮;鸾翮可铩,不驯其龙性。斯所由焚芝锄蕙,衔刀若卢者也。嗟乎!才太高,气太豪……” 冯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诗》:“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吴虞《李卓吾别传》:“张问达、王雅量能焚毁卓吾之书于一时,诬陷卓吾之身于一日……卓吾书盛行,咳唾间非卓吾不欢,几案间非卓吾不适,朝廷虽焚毁之,而士大夫则相与重锓,且流传于日本。” 顾宪成《束高景逸书》:“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败为是非而已。学术到此,真是涂炭,惟有仰屋窃叹而已!如何如何!”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近世不知何人,不晓此意,却节出李逵事来,另作一册,题曰“寿张文集”,可谓咬人屎撅,不是好狗。”而李卓吾评点的容与堂百回本《水浒传》卷首有“和尚读《水浒传》……特为手订《寿张县令黑旋风集》”一句,“和尚”显然是指李贽,因此金圣叹所说“咬人屎撅的坏狗”完全就是对李贽的攻击。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 《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另外,姚瓒在《近事丛残》中说:(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懦释从之者几千万人。其学以解脱直截为宗,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后学如狂,不但儒教溃防,即释宗绳检,亦多所清弃。” 沈铁《李卓吾传》说:“载贽再往白门(南京),而焦竑以翰林家居,寻访旧盟,南都士更靡然向之。登坛说法,倾动大江南北。北通州马经纶以御史谪籍,延载贽抵舍,焚香执弟子礼、而燕冀人士望风礼拜尤盛。” 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录》里写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东方朔、像李贽、像金圣叹、像汪中、像狄阿杰尼斯(Diogenes)、像伏尔泰、像斯威夫特(Swift)、像萧伯纳、像巴顿将军(Gen.George Patton),我喜欢他们的锋利和那股表现锋利的激情。”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章专论李贽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六世祖林驽是泉州巨商,从事远洋贸易,乘船往来于泉州与忽鲁模斯(今伊朗的阿巴斯港)之间,并娶当地女子为妻。

    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

    李贽幼年丧母,父亲李钟秀以教书为业。

    李贽的妻子是黄氏,生有4子3女,除大女儿外,其他都不幸夭殇。

    家庭出身

    李贽的家世问题,建国后逐渐引起学界关注。起初,学者多认为李贽出身于海商世家,并强调先世长期航海通商对李贽本人思想的影响。 [42-43]但林海权等人则对李贽的先世提出了不同的说法,并认为李贽的直系长辈主要是农民、塾师、城市小商等,从而李贽也就并非出身于海商家庭。 [44]尽管如此,至迟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海商说”仍比较盛行。

    民族属性

    李贽的民族属性,有汉族、回族两种说法。这一问题因为与李贽思想的形成密切相关,故受到学界重视。 回族说在20世纪50、60年代已由白寿彝主张, [46]后逐渐完善。其证据有:林驽信仰伊斯兰教并迎取色目女子,且依据《凤池林李宗谱》、《荣山李氏族谱》、惠安《郭氏族谱》等材料,可认为此种信仰甚至通婚延续数辈; [47-48]因此,尽管李贽的远祖是汉族人,但从二世祖起经过六世的演变,该家族已经“回族化”。 [2]至于李贽本人,尽管无确凿证据证明其信仰伊斯兰教, [2]或可看出已不信仰伊斯兰教 [45],但其生活习性和临终所嘱葬式 [4] [49],也反映出他本人仍是回族人等等。 20世纪70年代末,陈泗东等人阐述汉族说,对“回族说”提出了质疑, [50-51]推动了学界的讨论。 [52]该说认为:尽管林驽信仰伊斯兰教、娶过色目女子,但该色目女子能否被认定为回族、 [1]是否有生育都并不确定,且《凤池林李宗谱》的相关表述说的是林驽生前的状况,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林驽的子孙后代在他死后世代与色目人通婚, [53]这种情况下仅凭一次通婚不足以改变该家族的民族属性; [1]《郭氏族谱》关于李贽“父祖皆回”的记载,即使可靠,也带有模糊性,即“回”可能是指信仰伊斯兰教而非在民族属性上属于回族; [54]从李贽父祖的血统和李贽本人的文化特征看,李贽仍应属于汉族。 进入21世纪,汉族说 [53]与回族说 [55-57]仍然并存。相关出版物,也有不对族属做专门表述 [58]或明确表述为回族 [59]等的不同做法。较之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李贽的族属的讨论热度降低, [60]且涉及族属的文章也更多地回归李贽的思想本身。

    李贽在《明史》无传,仅在《明史·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零九·耿定向》中简短地带了一下。

    另类讲学

    李贽住在龙湖芝佛寺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求孩子帮大人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孩子玩。有一次,李贽出了一个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着媳妇手,孩子打破老子头。”孩子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接着,他解释说:“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第四句‘孩子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以后,感到有趣,到处传播。

    借宿好友

    李贽55岁时,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业是门客,兼职是家庭教师。 他招收女弟子、个性要解放、个人要自由的“异端邪说”,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统观点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耿家门人也分成了两派,彼此用拳脚来解决真理问题。耿定理一去世,李贽就从耿家搬出来,迁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开始了孤寂的学术流浪。

    自杀

    李贽在狱中,要侍者为他剃头,等侍者离开的间隙,李贽用剃刀割开了咽喉,但并没有咽气,留下了一段对话。侍者问:“和尚痛否?”答:“不痛。”问:“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而据袁中郎记载,李贽在自刎后两天,才始得死去。

  2. 金元四大家之一. 展开 9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提供内容 。 李杲字明之, 真定 (今河北省 正定县 )人 [2],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中国医学史上的“ 金元四大家 ”之一 [1],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 脾胃 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据《 元史 》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 张元素 以医名 燕赵 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李杲. 李东垣. 明之. 东垣老人. 金. 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 出生日期. 1180年. 逝世日期. 1251年. 主要成就. “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主要作品. 《内外伤辨惑论》

  3. 收藏. 0有用+1. 0. 李菂),1972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中国天文学家, 九三学社 社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 FAST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 之 ...

  4. 颙(1627年-1705年),字中孚,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 [1] 陕西盩厔 (今周至)人。. 清初著名学者、 [2] 哲学家。. 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鸿儒。. [1] 颙出身贫寒,家计艰难,靠打柴换米勉强度日。. 因无钱进私塾读书,便立志刻苦自学,终日手不释卷 ...

  5. 中文名. 泂. 出生日期. 1274年. 逝世日期. 1332年. 出生地. 济南 [2] 目录. 1 作者简介. 2 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初因 姚燧 之荐,授 翰林国史院 编修官,累官至奎章阁承旨学士。 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预修 经世大典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书成进奏。 旋引疾归。 复以 翰林 直学士召,竟不起,卒。 泂生有异秉,每有所作,奋笔挥洒,迅飞疾动,汩汩滔滔,思态叠出,纵横奇变,若纷错而有条理,意之所至,臻极神妙,每以 白 自拟。 著有文集四十卷。 《元史本传》亦工散曲,不多见,北宫词纪中有送友归吴一套。 天历 (1328~1330)间,迁翰林直学士,继而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参加《 经世大典 》的修纂。 书成后,引疾告归。

  6. 本 名. 愔.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逝世日期. 667年(乾封二年) 爵 位. 梁王,蜀王. 官 职. 襄州刺史,岐州刺史,益州都督. 谥 号. 悼. 目录. 1 人物生平. 出生时间. 历宦多过. 永徽冤祸. 陪葬昭陵. 2 家族成员. 3 史籍记载. 4 人物评价. 5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