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6月29日 · 林在山因為我的野心是很大的我的翻譯計劃是從他林行止1974/75年開始講香港前途問題到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作為一個段落。 其實上世紀的七十、八十年代,香港人仍然很naive(天真),很多人心存僥倖,以為英國人會如何(捍衛香港)。 當時中國內地開放之門還剛剛打開,可能性如何還未知道。 這是一個階段,到1984年就像一個分水嶺,到這個時候,(港人)知道,無論北京還是倫敦,都不可相信,不可依靠,這是一個階段,然後是1984年到回歸的1997年是另一階段,接着便是回歸以後的階段。 這三個階段(的文章)我都想做(翻譯)。 記者: 換言之,現在翻譯的文章屬於第一階段1975-84年?

    • 林在山blog1
    • 林在山blog2
    • 林在山blog3
    • 林在山blog4
    • 翻譯旨在存真
    • 希望成為文獻
    • 感性思維 理性表達
    • 「他的失望 亦是港人的失望」
    • 對中共有過憧憬

    記者:英譯本鳴謝了詩人也斯、詹德隆和林太(駱友梅女士)。 編譯過程中林太有沒有參與? 林在山:這本沒有,她會參與下一本的編輯工作。不過,要刪減的主要是每日〈政經短評〉中一些重覆的部分,以及把一些相關的內容放在一起。 記者:林先生有沒有把整本英譯本讀一遍才出版? 林在山:我有給他看,不知道有沒有讀完。不過,他有疑問的地方會跟我談。 記者:如果不是由您翻譯,而是給一個陌生人翻譯,林先生會不會緊張一些? 林在山:目前《信報》也有翻譯他的文章,我不覺得他會特別緊張。我覺得他會比較緊張譯者的語文水平,換言之,他用好的中文寫專欄,也希望譯者用好的英文來譯出,不希望看到「 硬譯」的英文。 中英談判開始後,林行止他認為英國是因為自私的理由管治香港,但管治得很好,效率很高。 (香港大學圖片)

    記者:(林先生)有沒有考慮過修正一些觀點? 林在山:就算他願意,我也不願意,因為不想失去原來的意義。 我認為,如果短評中某些觀點「激」一些,某些觀點則「輕手」些, 也是當時的紀錄一部分。因為我很希望研究香港的人, 真正能夠用到這些文章作為documents(文獻),而不是vanity exercises(面子工程),誇耀他當時對多少事情的看法是對的。我讀他的文章時也很感動,因為人人都說他的分析很理性,但其實他是一個超級感性的人。如果你讀畢整本書,不管是中文版還是英文版,你就會明白。因為你要真正欣賞一個地方,才明白應該擔心些什麼,這完全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才會做的事, 只不過他選擇的表達方式是理性分析罷了。 林行止早在中英草簽聯合聲明前就明言「反對港人治港,寧要英國教車師傅的政治過渡期,再由中國...

    記者:林先生的一些寫法確實感性,例如他預期1997年7月1日會有「百官悲送」的場面,事實上,到了主權移交當天,「百官」 是去了會展中心出席回歸儀式,沒有「悲送」。又例如1983年8 月15日的一篇,明言「反對港人治港,寧要英國教車師傅的政治過 渡期,再由中國直接管理」。這個觀點直至今時今日都只有林先生提出過,今天再讀,無疑很有衝擊感。書中此類尖銳觀點, 您是否仍然覺得值得保留? 林在山:當然值得保留,書中觀點不管對不對,都值得保留, 因為這不僅是當時的時事令他有這種觀感,而且可看到當時的人對時事有什麼反應,從而令他有這種觀感。 記者:您有沒有跟林先生開玩笑,說:「當時你這樣說呢!」 林在山:會,當然會。 記者:他有什麼反應? 林在山:他只是笑笑。

    記者:林先生在出版新一輯《政經短評》中文版時, 可會寫一篇反思的文章,詳述自己怎樣看當時的問題, 對比數十年後今天的現實?因為林先生早年的種種經歷,尤其是他留學英國的背景,外間有人評論他會「幫英國多一些」, 對中共存有戒心。 林在山:但是,如果你讀了他的書,你就不會這樣認為,是不是? 其實他沒有「幫英國多一些」,尤其是中英談判開始後。 他認為英國是因為自私的理由管治香港,但管治得很好,效率很高。 英國人留下一個很好的公務員制度,這些他是稱讚的。 然而說到國籍問題、說到政治手腕,他也會毫不留情地批評英國人。 記者:他批評(前港督)麥理浩和(英國前首相)希斯…… 林在山:是啊!他(林行止)的可愛之處是,你看到香港轉變, 你也會看到他的轉變。他對某些人、某些政府、某些思想, 開始時無疑是有些憧憬,...

    記者:林先生也批評過,深圳不宜設立證交所買賣股票? 林在山:是的, 他曾經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道德上不能接受的事情, 但後來的發展卻不是這回事。由此可見, 他曾經對英國政府有某些期望,對中共同樣有某些期望, 他覺得中共在道德上仍然會有所堅持,結果卻是另一回事。 所以你說他對哪一邊批判性高一些,這很難說。 記者:有些知識界人士對另一個中國人社會台灣的民主發展有所憧憬 ,林先生在書中對台灣似乎着墨不多? 林在山:即將出版的新書中,會有較多篇幅談到台灣的。他認為, 從投資角度看,如果外國人覺得香港的營商環境變差, 會有一些資金流向台灣;另外,如果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 台灣會有接受統一的政治壓力。 記者:第二集是1984至1997的文章? 林在山:是的。第三本仍未定,但一定是1997年之後的文章, ...

  2. 林在山曾任香港電台電視部及英國廣播公司文化節目編劇及主持1994年加入信報財經新聞》,1998年成為執行董事亦曾以專欄作家及自由撰稿形式撰寫有關文化問題2001年獲世界經濟論壇選為明日世界領袖

  3. 2018年7月25日 · 主题回顾香港的未来重读林行止政经短评19751984)【粤语冇字幕主讲①林在山香港信报创办人林行止长女曾任香港电台电视部及英国广播公司文化节目编剧及主持②陈求德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 88 分鐘
    • 1042
    • 肥洲
  4. 林在山 , 香港 《 信報 》創辦人 林行止 長女。. 林在山曾在 加拿大 、 英國 及 美國 留學,持有 英國 劍橋大學 英文 系 學士 學位、 芝加哥大學 社會科學 系(法律及經濟) 碩士 學位及英國 卡的夫 Thomson Foundation 新聞專業文憑。. 林在山曾任 香港電台 ...

  5. 行止 , OBE (英語: Lam Shan Muk [1] ,1940年 — ),原名 林山木 [1] ,另有筆名 史威德 , 香港人 ,籍貫廣東 潮州 澄海 。 香港 《 信報財經新聞 》創辦人,長期主持報刊筆政,有「 香江第一健筆 」之美稱。 他早年 廣東省 汕頭市 澄海區 出生和生活,曾就讀 廣州旅汕學校 和 廣東汕頭華僑中學 [2] 。 他有三名弟妹 [2] 。 父親於1949年赴香港工作,獨留與母親和弟妹四人汕頭居住 [2] 。 由於遭逢1950年代中國內地動盪的政治環境,行止曾與家人流落街頭 [2] ,直至1960年代來港才得以過上穩定生活。 他1965年取得劍橋文學及工業學院經濟學學士學位 [1] 。 事業.

  6. 中國 香港 台灣 國際 教育 親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