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1日 ·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任教學副院長. 「利率」一直是臺灣壽險業經營上相當關鍵的變數,目前整個產業所面臨問題的核心,與2002年前後市場利率大幅降低,並長期持續維持低利率有高度相關,保險公司為填補過往利差損,經營主軸改為重利差益而輕死費差的營運架構,當壽險業開始習慣長期低利率的環境時,在2022年美國聯準會啟動暴力升息後,立刻讓保險公司學到利率波動可以帶來的巨大經營風險,也讓業者對利率的敏感度和警覺度大幅提升,對資產負債管理的看法也有了重大的轉變。 在過去低利率環境,利差損主要因為是銷售利率保證過高的商品,保險公司策略就是透過更多海外長期投資收益,弭補高利保單所造成的利差損失,但是這樣的經營脈絡是奠基在低利率持續且利率相對在比較穩定的環境假設下。

  2. 2020年5月1日 · 2020 年 5 月 1 日. 0. 845.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 主管的策略思考是想高、想遠、想深,能夠兼顧這三層,就是真正的策略思考。 想高就是從高處綜覽全局,才能看到事情的全面。 想遠就是想明天、想未來,才不至於急功近利。 想深就是深入事情的底層,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 策略是管理學上的重大議題,各種專書長篇累牘,各種理論也層出不窮,可是讀完學理,要運用到實際的經營上並不容易,大多數人講起策略,只在課堂,不在商場。 我自己的經驗是,所謂策略,在實際的企業經營時,只有一句話:就是做對的事。 企業經營做任何事都需要策略思考,而我們所做的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的事,一類是錯的事,如果我們選擇做對的事,那麼一定是策略正確的事。

  3. 2024年2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4 年 2 月 1 日. 0. 195. 入行年資已有30年的香港宏利人壽高級分區總監彭文龍,17年前在龍之家族團隊長龍子明的帶動下開始認同國際龍獎IDA,自此不斷努力自我精進,並且帶著整個KS-WPD團隊的夥伴一起努力,終於在2022年獲得終身會員的殊榮。 他認為,國際龍獎IDA不應該只是自己追逐,更應該帶著團隊的夥伴一起挑戰,因為當夥伴將達成IDA視為理所當然時,不但團隊業績能夠因此強盛,夥伴自身也藉此成為了優秀的業務員,這是一個共贏共好的結果。 因此自2012年起,他追求IDA的目標也從傑出業務獎轉變為優秀主管獎,帶領所有夥伴一起追逐獎項。 IDA是能夠幫助夥伴長久經營的標準. 彭文龍十分認同國際龍獎IDA的精神與價值。

  4. 2018年7月1日 · 保險業界一直有所謂的新人「黃金90天」,意指新人在進入保險業的九十天內,所被建立與培養的觀念及習慣,會徹底關係到業務人員的塑型及職涯發展狀況。.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正確價值觀及良好習慣猶如尺規,雖然無尺規依然能畫方畫圓,但是畫出來的 ...

  5. 2020年9月1日 · 一、金融保險知識能力。 保險從業人員因為業務需要,舉凡保險、儲蓄、外匯、基金、經濟、投資、理財、稅法等,都必須涉獵,也自然具備了相關資訊與知識,而這些都是人們一輩子生活中總會與其有所關聯的,無形之中也練就了金融財務的專業與運用能力。 二、人際關係互動能力。 業務工作是跟「人」密切相關的行業,保險業務人員在市場上面對各種不同屬性的客戶,在職場裡與各式各樣的同事相處共事,人際互動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待人接物、謙恭有禮、不卑不亢、舉止得體、進退應對、包容體諒,這些形形色色的經驗,皆會成為珍貴的人際互動能力資產。 三、團隊共好能力。 保險業務團隊常見大家對共同目標一起努力,如業績目標、團隊榮譽、競賽表揚等,而在這過程中常透過彼此激勵、分享、學習追求成功。

  6. 2022年2月1日 · 保險裂解(Insurance Disaggregation)一詞指的是保險業價值鏈在金融科技與共享經濟的時代,產生消費模式的結構性改變。 疫情促使數位科技更加被人們倚重,可預見疫情之後保險銷售將從實際面對面模式轉變成線上雲端模式,消費者購買保險商品將不僅僅只能透過傳統的業務人員銷售通路,逕行按自身保險需求上網比較及選購保險商品及服務亦將成為人們生活常態,直接促使過去數十年來既有的銷售通路產生結構性的改變。 此外,不僅是銷售通路轉變,核保理賠流程同樣會愈趨數位化,無論是辨識保戶的身分、追蹤保戶的健康情況,抑或核保、理賠等,都將透過智慧科技來運作,大大增加作業的精密度及效率。 而保險價值鏈轉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透過科技賦能使過去的商品導向轉為客戶導向。

  7. 2019年8月1日 · - 2019 年 8 月 1 日. 0. 4755.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 為什麼做完了所有的事,卻達不成原來期待的目標,結果和自己的想像不一樣? 仔細拆解工作的4個層次:有做、做完、做對、做好,就不難找到問題的癥結。 在每一個月都要做的檢討會中,有一個雜誌團隊營運出現了問題,我仔細檢視了他們的產品,我直覺的感受到,他們並沒有真正瞭解讀者的需要,產品因而也就沒能真正滿足讀者。 於是我嘗試建議:定位應如何調整,內容選題應如何修正。 沒想到這個單位主管竟告訴我,他們就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在工作。 我十分納悶,這本雜誌的內容,跟我所說的方向明明差距很大,怎麼會一樣呢? 仔細分析,我終於瞭解:這是執行面的落差所造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