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查看 我的收藏. 0有用+1. 0.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 [1],汉族。. 祖籍 福建 闽侯 (今福建 福州 ),出生于浙江 杭州 。. 林徽因是 清华大学 教授 [2],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1],“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 ...

  2. 林徽因 (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本名 林徽音 ,所用英文名為 Phyllis Whei Yin Lin [1] ,祖籍 福建省 福州府 閩縣 ,生於 浙江 杭州 ,中國近現代建築學家、文學作家。.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建築學家。. 北京 人民英雄紀念碑 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深化 ...

  3. 序言. 参考书目. 林徽因 (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本名 林徽音 ,所用英文名為 Phyllis Whei Yin Lin [1] ,祖籍 福建省 福州府 闽县 ,生于 浙江 杭州 ,中國近現代建筑学家、文學作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北京 人民英雄纪念碑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深化方案 [2] 的设计者。 她是建筑学家 梁思成 的第一任妻子。 生平. 少女時代的林徽因.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中国 浙江 杭州 陆家巷 [3] :3 ,原籍 福建省 福州府 閩縣 。 父親 林长民 ,叔父 林覺民 。 林徽因初名“徽音”,出自《 诗经 ·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 梁思成, (.mw-parser-output .tooltip-dotted{border-bottom:1px dotted;cursor:help}1928年结婚—1955年結束)
  4. 2023年12月4日 · 林徽因於1924年來到賓州大學與她同行的還有梁思成這位才華橫溢的建築系學生後來成為她的丈夫和合作夥伴由於賓大建築系直到1934年才開始對女生開放林徽因當時的選擇是入讀賓大美術學課程並順利獲取美術學士學位與此同時林徽因還師從賓大建築系著名教授 Paul Philippe Cret不但選修了所有建築學課程並擔任了建築設計助教。 在她的成績單上,許多課業都得到「卓越」等級的評分。 賓大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Fritz Steiner 於2022年發起了審閱程序,表示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林徽因沒有被授予建築學學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 這是一個歷史遺留錯誤,是時候要來糾正它了。 1927年,林徽因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

  5. www.zhihu.com › topic › 19557505林徽因 - 知乎

    人物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为“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 家庭背景.

  6. 林徽因是 清華大學 教授 [2] ,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 [1] ,“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傑出女性” [2] 。 民國九年(1920年)隨父 林長民 赴 歐洲 遊歷。 民國十二年(1923年)參加 新月社 活動。 民國十三年(1924年)留學 美國 ,入 賓夕法尼亞大學 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獲美術學士學位(將 於2024年獲追授建築學學士學位 [20-21] )。 [1] 後就讀於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 [3] 。 民國十七年(1928年)與 梁思成 在 加拿大 温哥華 結婚 [1] [19] 。

  7. en.wikipedia.org › wiki › Lin_HuiyinLin Huiyin - Wikipedia

    Lin Huiyin ( Chinese: 林徽因, born 林徽音; pinyin: Lín Huīyīn; known as Phyllis Whei Yin Lin [1] when in the United States; 10 June 1904 – 1 April 1955) was a Chinese architect, writer, and poet.

  8.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