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0. 林节思.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小米公司运营经理,林郑月娥长子. 林节思Jeremy),, 林郑月娥 长子。 英国 剑桥大学 数学系毕业。 2016年4月林节思加盟中国内地手机公司 小米 任营运经理,从事 软件开发 。 中文名. 林节思. 毕业院校. 剑桥大学. 性 别. 男. 目录. 1 人物经历. 2 个人生活.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2014年前后,林兆波与长子林节思从英国返回香港。 [1] 2017年3月20日讯,“参选的决定来得突然及仓促,亦是非常艰难的决定,但幸好得到家中三个男人(丈夫及两个儿子)的支持。 ”特首选举参选人、前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昨日在竞选分享会上感慨地说。

    • 概览
    • 节气渊源
    • 时节交替
    • 节气涵义
    • 节气划分
    • 气候类型
    • 天文纬线
    • 节气月份
    • 民间习俗
    • 发展沿革

    中国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12]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3-4]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6] [9] [34]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干支历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图”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前为一岁)。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7-10]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1645年起沿用至今)订立的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当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上古时代确立廿四节气依据“斗转星移”(斗柄指向),现行确立廿四节气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由于地球一面绕地轴自转,一面绕日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公转的轨道平面相垂直,而呈倾斜状态,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平行,形成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形成四季更替。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此后南移。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南至,日短之至),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循环往复。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中国境内,它是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北斗星、太阳等天体运行所反映的时节规律与这条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天文意义上的季节转换时在这条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 [2]

    二十四节气,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现,“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中国地域广阔,主要位于低、中纬度。低纬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纬度30度间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包括热带、副热带(亚热带)两个热量带,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不同的纬度地带,其气候有很大差异。中国低纬地区(南方地区),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湿润、冬夏温差较小,季节转换时日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明显。中纬地区(北方地区)降水少、干燥、冬夏温差悬殊,季节转换时气候要素变化明显的是气温,中纬地区四季温差大,气温变化分明。 [13-15]

    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中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9] [24]

    雨水

    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春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春天的雨水,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51]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惊蛰

    惊蛰,是春季第3个节气,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斗转星移

    先秦时期中国一些地方依据斗转星移确定节气,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密切关系。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象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时节交替与“黄赤交角”有着密切的关系,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现象。廿四节气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属同一系统。“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廿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由于廿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历法也称作“星辰历”。 [22] [54] 古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月建)。斗柄旋转一圈,谓之一岁,“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上古时代的纪元星名,古人以“岁”来表示寒暑交替,《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古人认为十二月为宇宙运转的规律法则,如《文子·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 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每一岁周期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配数字与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图艮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故“斗柄回寅”为春正;“斗柄回寅”,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斗指艮为立春,斗指寅为雨水,斗指甲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制定,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斗柄指向法与太阳黄经法两者交节时间基本相一致。 [1]

    圭表测影

    到了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出日短至(白昼最短)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到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冬、小雪、大雪。“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以冬至日作为起点,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平均时间法”划分,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同。“平均时间法”划分出的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又分为十二节(节令)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由于“平均时间法”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34]

    太阳黄经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廿四节气,“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以及自然现象规律。 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中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规律,在古代农耕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4] [44]

    自然节气转换与天文上的“黄赤交角”紧密相关。黄赤交角即是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的地方,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北回归线(黄赤交角)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它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中国境内。北回归线的纬度值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它还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其它自然地理现象,如地球上四季变化以及五带、气压带、风带、气候带、自然带变化等等自然现象。“二十四节气”编排与这条特殊天文纬线以及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之始。干支建元,以寅开始。干支古历建元的起始在西汉著作《淮南子.天文训》中有收录:“天维建元,常以寅始,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尔雅·释天》)。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即如《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讲:“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岁;四时成岁,起于寅、终于丑。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6]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四立”与“二分二至”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在期间会举行多种民俗活动。上古时代,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塑,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驱邪消灾、祈年纳福、迎新春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从节气规律来...

    二十四节气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属同一系统,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上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廿四节气原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它是古人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廿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是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前179年-前121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据文献记述,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在商时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制订了《太初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日影长度测定“二十四节气”,以日影最长、白昼最短...

  2.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抒情 散文 ,中国当代作家 史铁生 著。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 人民教育出版社 的高一教材中。 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 作品名称. 我与地坛. 作 者. 史铁生. 创作年代. 当代. 作品出处. 散文集《我与地坛》 文学体裁. 散文. 字 数. 13000 [11] 发表时间. 1989年.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词语注释. 3 创作背景. 4 人物介绍. 5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艺术特色. 6 作品影响.

  3. 《容止》是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十四门,讲述了39则魏晋时代评论人容貌、态度、举止的故事。六朝士人作为魏晋一个特殊的阶层,对“容止”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容止》映射出魏晋时期士人审美情趣及精神状态,为探究魏晋时期士人生活状况提供了一定依据。

  4. 简介. 《同漾的爱》( 日语 :同漾Love),是一部 台湾 同志爱情 偶像剧 ,故事改编自 台湾 小说家 明晓溪 的 同志小说 《同漾》,由陈奕 (台湾)与蓝亚祐主演。. 2014年 1月24日 正式开拍, 7月16日 预计杀青, 2015年 4月8日 起于新加坡 新传媒U频道 全球首播、台湾 ...

  5. 《九章·橘颂》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 屈原 的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 咏物诗 ,表面上歌颂 橘树 ,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表达了诗人守志不移、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全诗可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缘情咏物,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以抒情为主。 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 诗人以四言和三言(不算语气词“兮”)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赞颂橘树,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作品名称. 九章·橘颂. 作品别名. 橘颂. 作 者. 屈原. 创作年代. 战国末期. 作品出处. 《 楚辞 》 文学体裁. 诗歌. 目录.

  6. 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列子》全书,始以《 天瑞 》,终以《 说符 》,首尾呼应,自成一体。. 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 “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 “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