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簡介. 查小欣早年就讀 瑪利諾修院學校 (小學部,1971年小六)及 民生書院 (1976年中五) [註 1] 。 1976年至1977年到 加拿大 渥太華 Nepean High School 就讀中六年級1年 [註 1] ,1977年回港入讀香港浸會學院英文系 [註 1] ,1980年畢業 [註 1] 。 查小欣曾擔任《 明報 》娛樂記者,後來成為編輯。 之後她於多家八卦雜誌社工作過,曾創立《 頭條周刊 》。 不過,《頭條周刊》創刊號刊登應屆 亞洲小姐 曾小燕沒有穿內褲的照片而惹上官非。 雜誌社翌年倒閉,她加入 商業電台 主持節目《茶煲裡的查篤撐》。

    • 黎小明
    • 1958年8月4日(65歲), 英屬香港
    • Eileen
  2. 查小欣更指演艺人员公众人物政商名流的平台是公众给予必须被公众监督没有隐私概念。 并称,其与及一众娱乐新闻记者均公私分明,私下与艺人交往,则从不将艺人当做是非筹码,但报导却要顾及道德原则和社会责任。 [6] [7] 节目主持 [ 编辑] 商业电台 《 巴巴闭边个够我查笃撑 》(前称: 茶煲里的查笃撑 )(至2012年) 亚洲电视 《 三个女人讲天下 》 亚洲电视 《 三个A级的女人 》 亚洲电视 《 电视风云50年 》

  3. 2008年4月23日 · 照片門的衝擊波尚未完全散去查小欣卻向記者兜底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她就追蹤到一起轟動全 香港 艷照門事件這就是當年轟動整個華人社會的字母小姐事件」。 查小欣回憶說1987年她正在追訪候選香港小姐佳麗。 一日,有個自稱姓葉的陌生男人打電話給她,說可以帶她去某位候選佳麗的住所拍照。 「在車上,他讓我打開標板旁的抽屜,取出一本小相簿來看。 才打開我已嚇得 心臟 劇跳,因為裏面是一張張不同女人的艷照,背景全是不同的小酒店房間。 」查小欣強做鎮定地一一查看那些照片,認出竟然有三位是當年參選香港小姐的佳麗。

  4. 2024年4月29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庸 (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 , 大紫荊勳賢 , OBE ,本名 查良鏞 (英語: Louis Cha Leung-yung [註 1] ),男,籍貫 浙江 海寧 [註 2] , 香港 文學家、 武俠小說 作家、社會活動家,1948年移居香港。 與 倪匡 、 黃霑 、 蔡瀾 一起,獲傳媒冠以「 香港四大才子 」之譽。 自1950年代起,其以 筆名 「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 射鵰英雄傳 》、《 神鵰俠侶 》、《 倚天屠龍記 》、《 天龍八部 》、《 笑傲江湖 》、《 鹿鼎記 》等。

  5. 星島日報. 更新於 2018年10月30日13:21 • 發布於 2018年10月30日13:10. 享譽華人社會的武俠小說泰斗中國武俠小説三大宗師之一的金庸原名查良鏞下午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享壽94歲金庸曾經有過三段婚姻1948年與杜冶芬結婚後離婚1953年再娶。 第二任妻子名為朱玫,新聞記者出身,生二子二女。 1976年金庸與朱玫感情破裂,主動提出離婚,並娶年輕29年的林樂怡為妻。 金庸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相識於1947年的杭州,當時金庸在《東南日報》工作,因主編幽默副刊而與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認識。 金庸編理《咪咪博士答客問》欄目,杜冶秋寫了一封信去:「咪咪博士」回信:「閣下所言甚是,想來一定是個非常有趣的孩子,頗想能得見一面,親談一番。

  6. 查良鏞在以金庸為筆名撰寫其著名的武俠小說之前早已參與創作他於1953年開始以林歡為筆名為長城電影公司編寫電影劇本而在1955年開始寫武俠小說後他同期仍參與電影編劇直到1959年出現最後一部電影編劇作品。 我將試圖細看林歡和金庸之間,兩種創作的關係如何相涉。 林歡為長城編劇的影片共有七部戲:《絕代佳人》(李萍倩,1953)、《不要離開我》(袁仰安,1955)、《三戀》(李萍倩,1956)、《小鴿子姑娘》(程步高,1957)、《蘭花花》(程步高,1958)、《有女懷春》(程步高、林歡合導,1958)和《午夜琴聲》(胡小峰,1959)。 其中《有女懷春》他還是聯合導演。 此外,還有一部越劇《王老虎搶親》(1960)是他和胡小峰合導,卻不是編劇。

  7. 2024年4月27日 · 查良鏞首先是推動香港報紙及大衆文化的普及化的代表人物。 香港的報業發展分爲精英時代、黨派時代和社經時代。 1925年出現的《華僑日報》是第一份面向平民的「社會報紙」。 雖然「社會報紙」在戰前就與黨派報紙競爭,但二戰打斷了這個進程。 戰後,中國内戰的影響延伸到香港,黨派報紙依然佔據主要地位。 1949年後,社會報紙才重新擡頭。 戰後,大批新移民湧入香港,即便是識字的人群中,知識結構也不高,普羅大衆需要更多平易近人的讀物。 這時香港普通人沒有購書的習慣,廉價的報紙成爲最好的消遣讀物,針對平民的報紙副刊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