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3年5月17日 · 或許這邊我被無間道中另外一位演員梁朝偉吸引了注意力於是點擊查看梁朝偉的知識圖譜在他的小傳下方看到他演唱過的一系列歌曲所以我點擊其中一首歌曲的連結這時候在左方搜尋結果裡就會找出這首歌曲的相關影片讓我們直接欣賞。 「 Google 知識圖譜」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幫我們「 快速聚焦 」、「 有效率的深入挖掘 」真正需要的搜尋結果。 而因為「 Google 知識圖譜」裡有非常多結構化的「欄目」資料, 所以我還可以 換個方式搜尋 ,例如我直接搜尋「陳綺貞專輯」,搜尋結果就會以 Google Now 的卡片形式展開所有陳綺貞的唱片與相關搜尋連結。 或者,我可以問問看 Google :「披頭四成員」有哪些人? 這時候知識圖譜也會直接列出所有成員的圖譜,讓我們進行深入查詢。

  2. 2017年5月1日 · 1. 目標很全面,但沒有下手處: 例如我前陣子正在撰寫自己的新書《 比別人快一步的 Google 工作術:從職場到人生的100個聰明改造提案 》。 如果我在列待辦清單時這樣列:「寫一本用Google改進工作流程效率的書」,這樣的目標看起來好像沒問題,卻不是一個好的行動。 因為「改進工作效率」太全面,什麼事情都是改進工作效率,到底我要如何寫才能幫大家改進工作效率呢? 所以這樣的行動不是好行動,反而讓我「 不知道怎麼行動 」。 2. 任務很籠統,具體成果不可見: 當我要開始寫書了,我會在待辦清單上列出寫書計畫,但如果我的計畫這樣列:「開始寫《比別人快一步的Google工作術》的「時間Hack」章節」,好像也沒問題,但仍然不是個好行動。 因為「開始寫」很籠統,要寫多久? 要寫多少?

  3. 2022年8月25日 ·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異塵行者),在電腦玩物上的文章有別於單純的軟體和服務介紹,而是更強調軟體和服務背後的數位工作思維及方法,並說明實際應用後帶來的生活改變。 著有《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用Evernote打造快狠準系統》、《比別人快一步的Google工作術:從職場到人生的100個聰明改造提案》等暢銷書籍。 瘦小魚 2022年8月26日 上午10:33. 我用企業版的測試這項功能好像還沒開始. Esor Huang 2022年8月26日 下午6:05. 應該只是陸續開放的時間差.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4. 2018年2月12日 · 作者: Esor Huang 2月 12, 2018. 《 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 》是我在 2018 年 1 月初出版的最新書籍,推出至今一個月,成績比我預期的還要好,目前依然在博客來商業類新書榜的前 10 名。 因為這次不是寫數位工具教學,沒有 Google 或 Evernote 的使用需求做依靠,又挑戰撰寫「思考」這個並不有趣的主題,但卻是我目前可以展現的工作與生活哲學。 我自己當然很喜歡這本書,甚至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本自己的書。 所以很高興,在成績與評價上,也看到讀者同樣喜歡。 其實,想要撰寫這樣一本書的念頭,已經醞釀許多年。

  5. 2021年9月25日 · 三個簡單功能搞定一切白板內容: 「 Weje 」可以讓我們用最簡單的邏輯,快速合作產出白板內容,只要利用下方工具列的「三種工具」即可。 第一種工具是「文字便利貼」,除了點擊下方的「T」按鈕新增外,還可以在白板任何空白處點擊兩下,就能在該處新增便利貼。 便利貼上除了新增文字內容,也可以調整便利貼的顏色。 第二種工具是「上傳檔案」,免費帳戶可以上傳 10 MB 以內的檔案到白板中。 但更好用的功能是,可以直接「貼上」多種雲端資料的網址,例如 Google 文件網址、 YouTube 網址,這時候在「 Weje 」白板上會直接顯示可操作的預覽圖。

  6. 2016年12月13日 · 1. 有技巧的探索大腦,並列清單. 2. 把大腦的壓力定期清空. 3. 把焦慮置換成下一步行動. 從而就像真的做了大腦 SPA 一樣,可以有全新的戰鬥狀態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後來我甚至不一定每週做一次,而是週間壓力很大,工作迷茫時,都利用了這樣的筆記方法。 關於改善工作生活上的情緒與低潮,你還值得閱讀這些文章: 五個步驟讓我們開工日不會面對處理不完的工作壓力. PIANO 慢慢來,義大利口頭禪教我的五個工作哲學. 我用來擺脫情緒枷鎖的十種方法. 具體實踐上,我的大腦 SPA 筆記有下面這些步驟。 1. 列出目前大腦中真正關注的幾個領域. 我會打開一張空白筆記,然後先思考第一個問題:「 目前在我大腦中擔心、關注、期望的領域有哪些?

  7. 2018年10月11日 ·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過一個非常知名的心理學現象:「我們很容易在不經意之間,使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 」一些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他們正不正確,都會因為這樣認知而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於是最後這個本來是「預言」的判斷,就變成了真正的現實。 這個現象被稱為「自證預言」。 如果孩子偶爾偷懶不想幫忙打掃,你跟他說:「你就是一個懶惰的人! 」只是簡單的負面批評,但不採取任何積極的改變行動,於是孩子聽久了,就真的覺得自己很懶惰,行為也開始愈來愈懶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