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7日 · 這本書最終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日記方法論。 你可以在章節編排上看到他的結構,但我這裡用不一樣的角度,重新幫大家看到方法論深沈的意蘊。 首先是「SLOW(慢)日記法則的三重性」。 第一重是要怎麼寫出能檢視人生的好日記? 這是本書第一部中所討論的,個人寫日記的SLOW法則。 第二重是如何能夠維持長期的寫日記習慣? 累積得愈久,反饋的能量愈大,這是本書第三部用SLOW法則延伸出來的習慣養成方法。 第三重是永錫令人驚豔的又一個獨創,他將SLOW日記法則擴充到他的企業顧問領域,在真實企業中帶領團隊去每日覆盤,並創造工作上最強大的溝通、目標訊息流,這是本書第四部分的重點。 SLOW法則從個人到企業,從內容到習慣,也從自我檢視到完成自我價值,這就是他的三重性。

  2. 2016年8月14日 · 語言的變化性很大,某人為了表達某個意見用了某個用語,另外一個人看到覺得有歧異,於是針對這個用語來批評某人的意見,結果爭執了老半天,才發現可能只是一開始對某個用語的定義不同而已。 例如我這篇文章說要心平氣和面對「批評」,但「批評」這個用語是什麼意思呢? 或許我想的是「對方針對你的錯誤點想要指證你」,而你想到是「酸民的謾罵」,於是你跟我說怎麼可能心平氣和? 但其實問題癥結點只是在我們對「批評」這個用語的定義不同而已。 這時候只是好好說清楚用語的定義,其實就省去了爭執。 六,不要在 缺乏證據的想像 上爭執. 更有很多批評可能是我們的經驗、想像不同,這個世界千變萬化,怎麼可能大家的想法都一樣呢? 立場相同時還是有不同想法,其實也是很合理的。

  3. 2017年2月8日 · 這是我一直以來在電腦玩物中提倡的工作方法之一,無論是最近寫過的「 大腦 SPA 筆記方法 」、用「 心智圖整理思路的技巧 」,乃至於多年來我個人一直「 使用 Evernote 當作第二大腦 」的工作流程,都和這個思路有關。 而「 Dynalist 」以大綱清單的形式,內涵筆記整理、任務管理的功能,幫我們在簡潔但又變化多端的介面中「 整理思緒 」,這個工具最好的精神說明,或許就是我之前寫的這篇文章:「 [筆記術-6] 解除壓力與焦慮的大腦 SPA 筆記術,起碼每週做一次 」,文中的方法正好在 Dynalist 上可以優雅舒適的實現。 Dynalist 與 Workflowy、 Evernote:

    • 梁耀忠議員1
    • 梁耀忠議員2
    • 梁耀忠議員3
    • 梁耀忠議員4
  4. 2016年3月12日 ·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異塵行者),在電腦玩物上的文章有別於單純的軟體和服務介紹,而是更強調軟體和服務背後的數位工作思維及方法,並說明實際應用後帶來的生活改變。著有《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用Evernote打造快狠準系統》、《比別人快一步的Google工作術 ...

  5. 2016年3月27日 · 把照片與資料雲端化來空出手機空間,只安裝有必要的工具來簡化軟體,讓手機專注在真正需要手機做的幾件事,這樣一來使用習慣簡明了,或許不需優化手機就會一直很快。 而且這樣一來我不再擔心效能,不用花時間去管效能,時間反而多了更多。 簡明技巧,更能跨平台工作: 這是一個跨平台工作的時代,我們會不會在跨裝置工作時需要學會更多繁複的技巧? 使用更多工具呢? 這是一個陷阱,但同樣我們可以用簡明思考來對應。 在之前很多場 Evernote 課程 中,總會有人問我:「有沒有什麼自動工具可以更快把 line 訊息傳到 Evernote ? 」這時候我的思考不是去找新工具,因為太多不同情況,要找起全部對應的工具很麻煩,光是設定、維護與替換就要花上不少時間。 所以我的回答通常是:就複製貼上吧! 或是截圖轉存吧!

  6. 2016年6月25日 · 先做一件 讓自己有成就感 的其他事情. 擺脫情緒枷鎖,我有「主動面」與「被動面」的方法,在這裡被動沒有貶義,反而在面對焦慮與情緒時,「被動」有時還是絕妙的解脫之道。 讓我們先來看看主動面的五個方法。 我有一本「 快樂筆記本 」和一本「 學習筆記本 」,裡面記滿了「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能是去吃一家夢寐以求的餐廳,或是學一道菜,還是寫篇好想寫的部落格文章。 而當我面對情緒低谷時,我會從這裡找一件事情出來做。 因為這時候我最需要 「立即來一點成就感」 ,什麼事情的成就感最強烈呢? 那就是完成某個個人小目標,把自信找回來。 例如我常常在面對工作焦慮時,因為寫了一篇自己很滿意的部落格文章,焦慮就解除了,回頭看原本的工作就變得簡單了。

  7. 2016年7月30日 · 下面分享我的一個小方法,把各式各樣的選擇放入「四個選擇象限」,這是來自於知名專案管理軟體 Asana 創辦人的方法( Just pick something! (avoiding decision fatigue at work) ),我再加以自己的調整,分別利用「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克服猶豫而停步不前的難題。 1. 理性切割, 「延遲」 困難但不重要的選擇. 困難的選擇需要理性才不會走向歧途,但考慮周詳才做決定很花時間,所以我們首先要辨識出哪些困難的選擇是「暫時不重要的」。 通常困難的選擇應該會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之所以不重要,可能是「時機未到」。 例如我的新書才剛剛開始製作,我卻開始煩惱未來出書後的大型論壇怎麼企劃,然後因為無法決定最好的行銷企劃是什麼,而導致書籍遲遲無法動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