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梁華勝跌打醫館 相關

    廣告
  2. 可24小時預約,樂上門為病患者診治,不另加收費用,凡領取綜援長者及有需要幫助人士免費睇跌打. 子承父志,行醫濟世數十年,可上門診治不收上門費,歡迎預約,到達全港各區。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17日 · 重建選址有約20個地舖位於山東街盡頭的胡奇醫館開業46年跌打醫師胡奇說當年買入舖位由30多歲一直開業至今年83歲近年亦已半退休僅營業半日但仍不捨多年來的病人,「佢哋唔捨得我唔做」。 他說市建局收樓後自己打算退休而現時香港不少跌打館都為內地師傅會按摩推拿等以他這種純灸式的香港跌打老師傅已買少見少」,估計全港只剩十間八間。 盼遷有?大廈 老婦不介意搬細屋. 舊樓內有不少長者住客,75歲的劉婆婆80年代買入是次納入重建的樂園大廈單位。 她說,早前已有私人發展商有意收購大廈,但後來不了了之,是次由市建局收購,估計開價會更好。 她說自己和90歲的丈夫年事已高,而唐樓沒升降機,不方便上落,期望市建局收購後可以搬到有升降機的大廈,即使單位較小都不介意。

  2. 2017年11月13日 · 2017年6月中醫組審理一宗中醫因在招牌寫上跌打醫館而違反守則的事件時指出在港執業中醫在中醫藥條例實施前並無任何專業規管所用的名稱以至業務宣傳上的聲稱業務性質及科別等均無統一規範而註冊制度設立後作為服務市民的專業醫療界別上述業務宣傳及招牌標示的內容應統一裁定涉事中醫紀律控罪成立並發出警告信。 骨傷科中醫:規管更安全可靠. 於博愛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教研中心 (沙田)任職骨傷科中醫的徐文星,1987年在廣州中醫學院 (現稱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 對於政府制定《中醫藥條例》及中醫註冊制度,他同意應有客觀標準和制度規管中醫,認為設立條例和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是一種進步」,讓市民可確定中醫的資格,也可為市民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中醫服務。 辨別病人體質 外傷要開藥內服.

  3. 2017年11月13日 · 鄭寶林認為醫者要有醫德故擇徒謹慎目前傳人只有兩名兒子但稱若拜師者品格資質好也願教授,「這麼好的跌打怎會不傳授給人? 醫館內放有一瓶瓶以玻璃罐盛載的中藥材,鄭寶林稱他會以田七、血竭等藥材調製止血粉,可用作外傷止血。

  4. 2017年11月13日 · 2017年6月中醫組審理一宗中醫因在招牌寫上跌打醫館而違反守則的事件時指出在港執業中醫在中醫藥條例實施前並無任何專業規管所用的名稱以至業務宣傳上的聲稱業務性質及科別等均無統一規範而註冊制度設立後作為服務市民的專業醫療界別上述業務宣傳及招牌標示的內容應統一裁定涉事中醫紀律控罪成立並發出警告信。 骨傷科中醫:規管更安全可靠. 於博愛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教研中心 (沙田)任職骨傷科中醫的徐文星,1987年在廣州中醫學院 (現稱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 對於政府制定《中醫藥條例》及中醫註冊制度,他同意應有客觀標準和制度規管中醫,認為設立條例和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是一種進步」,讓市民可確定中醫的資格,也可為市民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中醫服務。 辨別病人體質 外傷要開藥內服.

  5. 2022年8月6日 · 【明報專訊】卑詩省目前估計有近百萬省民沒有家庭醫生,隨着年紀漸長的醫生退下火線,情況勢必雪上加霜,當中以華人醫生短缺尤其嚴峻。 一名在列治文看診30年的華人醫生近日宣布即將退休,引發華人社群關注,有病人形容現時難以找到接收新症的家庭醫生,過渡期內有需要只能前往免預約診所。 在列治文阿克來路 (Ackroyd Rd.)8100號路段開設診所30年的家庭醫生郭泰芬,近日向病人派發結業通知,稱經過仔細考慮後決定於11月25日結束業務,診所將應診至9月30日,其後只會為病情複雜的病人提供病況評估及治療建議。

  6. 2024年4月15日 · 【明報專訊】一位華裔男子在2016年接受了與腸道有關的一個較大手術後,病情加重,其妻指當時參與手術後管理的麻醉師不夠專業,對病人疏於看護,令病人術後康復不佳甚至導致其壽命縮短,因此向醫學會投訴,但相關醫生都不被追究,反而過程中至2020年,病人不幸病重死去。 死者的遺孀向安省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最後還是被高院駁回。 申訴期間 病人離世. 遺孀曾經懷疑,麻醉醫生的報告在手術後14個月才呈交,有可能涉及偽造及被刪改得「面目全非」。 但醫學會的「上訴委員會」則指出,他們是根據手術的醫療紀錄來進行判斷,這些紀錄是有關患者情況最可靠的資訊來源。 此外﹐麻醉紀錄上傳出現14個月的拖延,在醫院的操作規程中並不罕見。 法官亦同意此論點。

  7. 2017年10月26日 · 【明報專訊】現今醫療科技發達,藥廠積極研發新藥,愈來愈多疑難雜症已有治療藥物,惟因研發成本龐大和涉及專利權,不少藥物定價極為高昂,有病人「有藥無錢食」,或在有機會試新藥前病亡。 這情況觸發社會對支援罕見疾病患者用藥的討論,有人提出由政府另行撥款補貼藥費、改善引入藥物機制,或由藥廠分擔藥費,這些方案是否可行? 事件背景. 2017年4月,36歲結節性硬化症患者池燕蘭出席立法會公聽會訴說自己因病全身長腫瘤,自費藥物每月藥費達2萬元,她無法負擔而得不到適切治療,聲淚俱下地稱不甘心30多歲便要死,希望醫院管理局將治療罕見病的藥物納為獲資助藥物。 最終她在發言後不到半個月病逝,遺下年邁父母及患有相同疾病的13歲女兒。 港未定義罕見病 藥物多無資助. 根據歐盟的定義,罕見疾病即每1萬人少於5宗個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