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3月1日 · 營造英語語境. 德望小學及幼稚園比鄰而建,兩校緊密銜接,課程亦互相配合。 阮校長表示,幼稚園有多位外籍老師教授英語,讓同學有多聽多講的機會;小學亦提供豐富語境,如負責教授英文的老師,不論在課堂內外,也會以英文與同學交談,更會邀請作家入校主持講座。 有感坊間的課本不是過淺便是過深,未必完全適合,學校也有自己的校本課程,老師會因應同學的能力,按主題自行設計讀本及文法課程,並鼓勵同學閱讀不同種類的書籍,如短篇故事、小說,以及說明文、議論文等文體。 阮校長與在活動中扮演自己的同學合照。 (學校提供) 阮校長強調,德望是傳統學校,但並不要學生死讀書。 課程會因應社會趨勢,在具備基礎知識以外,鼓勵同學有批判性思考及國際視野。 同學在室內運動場進行排球練習。 (潘政祁攝)

  2. 2024年3月20日 · 位於將軍澳的優才 (楊殷有娣)書院(下稱優才)是直資一條龍學校,高中開辦DSE及IB雙軌課程,開辦IB短短數年已屢誕狀元,逾3分2畢業生考入全球百大知名學府。. 校長譚國偉指出,優才課程圍繞多元智能設計,目的是培育優秀領袖,同時著重品德教育。. 優才 ...

  3. 2021年5月28日 · 我大概說了火有甚麼用處,怎樣利用它很重要,用得好可以用來取暖、煮食,但用得不好會燒傷人。 至於瑪利諾修院學校的面試,熙桐指分為兩部分,首先會測試考生的語言能力,分別要以英語和普通話朗讀文章,然後進行小組討論。 而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因應疫情關係,面試形式改為提交短片,題目是比較網上教學和實體上課。 網上面試較實體面試更複雜,熙桐直言自己在背後花了不少時間準備,她在片中解釋自己較喜歡上實體課,因為能與同學和老師互動,以及當在課堂上遇到疑問時,可以即時問老師和得到回饋。 點擊圖片放大. +4. 由於事前不會預先收到面試題目,熙桐說只能盡力做準備:「不知道會問甚麼,所以會去校網看資料。 」當她收到所有心儀學校的取錄通知,令她喜出望外:

  4. 2021年8月27日 · 心理學家透過一些題目的設計及數據收集,測試人的反應和思考能力,設計出具有信度及效度的智力測驗。 有關題目會根據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而有所調整,其中最常用的智力評估工具為韋氏智能測驗。 結果除顯示整體的智力水平外,還會包括言語理解、知覺推理、工作記憶、處理速度共4個範疇,而智力測試的結果是以統計學的常模分布去顯示: 70分以下:低弱智能 2.2% 70-79分:有限智能 6.7% 80-89分:中下智能 16.1% 90-109分:中等智能 50% 110-119分:中上智能 16.1% 120-129分:優異智能 6.7% 130分或以上:特優智能 2.2%

  5. 2024年2月2日 · 教學生涯最難忘的事. 周校長在女校成長,未入九華之前都是在女校教書,所以當她踏進九華校門一刻,她以這樣形容「一生人都未曾見過這麼多男仔! 」她憶起,首日到校入到停車場,學生就住她由停車場上樓梯直到教員室。 當時她教一班中五,當她走出教員室準備上課時,突然見到一名同學在走廊盡頭說:「佢嚟喇! 」然後通報給另一同學,一個傳一個傳直到班房,周校長當時心中疑惑。 她入到班房後氣氛異常安靜,所有學生坐得端正,而白板上就寫有很多字,用她的中文名「周子詩」的「詩」字寫上:「詩」朗拿度、我和殭「詩」有個約會、hk「詩」姨姨等(HKCEE會考)。

  6. 2021年9月16日 · 該名港媽向facebook群組「 家長Secrets 」投稿,有關帖文在10日(上周五)發布,講述她育有資優兒的經歷與感受,字裡行間不時大讚孩子非常優秀,似「晒命文」。 她直言有時真的很想分享自己小朋友比人特別優秀的,不過有誰不怕被人背後話囂張。 我小朋友兩歲時已能看ORT(Oxford Reading Tree)Stage 4左右,之後就一直看一些比較厚的英文書了。 我小朋友四歲考到五級樂器,真的優秀的。 分享資優兒威水史被杯葛. 港媽初時也會跟朋友分享孩子的威水史,但感覺朋友一個又一個離她遠去,可能朋友誤會她在炫耀,但她自覺只是開心分享。 她更聯想到資優孩子的將來也會像媽媽一樣被朋友疏遠。 我都有同小朋友講,佢大個可能都會冇乜知心友,因為未必有很多人能明白資優的人。 期待孩子升上頂尖小學

  7. 2018年5月10日 · 發布時間: 2018/05/10 12:2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4. 分享: 熱門 東張西望 超市大搜查 九龍城寨之圍城 名校專區 癌症殺手 家族榮耀之繼承者 高才通 到校服務 會員有獎. Ray以過來人經歷幫助其他輟學生。 社會對輟學學生的印象往往與不成材、邊青、犯罪等負面字眼掛鉤,家長、學校亦給予他們「有問題」的標籤,部分輟學青年慢慢被遺忘,成為邊緣人士。 據教育局數據,本港平均每年有超過1,600名小學和初中生輟學,然而有多少人願意傾聽這些學生背後充滿傷痕和痛苦的故事? 又有多少人知道用心的聆聽和陪伴,就是令他們改變的力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