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 · 2015年6月13日早上6時,巴富街何文田官立中學對出行人路一棵大樹突然倒塌,橫臥在路上,幸無人受傷。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巡視了何文田巴富街和天光道學校區一帶行人路上的大樹,粗略統計發現巴富街32棵大樹,其中24棵樹幹高大,其餘8棵體形較小,不少樹身上掛有標明為鳳凰木的樹牌,且貼近校舍,部分樹根更佔據狹窄行人路的大部分;天光道有29棵10多米高的大樹,另有10棵較小;常盛街一帶的樹木較疏落,且主要位於山坡上,對途人的威脅相對較低。 鳳凰木易染真菌 外觀難察根爛 據記者目測,在天光道與常盛街交界,有大樹樹身「食入」學校運動場的石牆,另一棵大樹位於行人過路處。 據觀察,有樹根因被石屎石壆固定限制生長,附近的地磚被樹根谷起,導致路面凹凸不平。
2022年10月26日 · 何文田巴富街上月中發生鳳凰木倒塌事件,發展局今日公布康文署的調查結果及跟進工作。 康文署根據現場搜集的資料,檢視塌樹的情況及進行樣本檢測,亦參照肇事樹木過往相關的紀錄,認為有4大原因導致樹木倒塌,原因包括該樹主幹因向光性而向行車道傾斜生長,大部分樹冠位於行車道上方,導致樹木整體重心偏離其根部位置;樹穴附近土壤因有行人道路磚覆蓋而限制了樹根於地下的生長空間,以致未有充分伸延。 何文田鳳凰木倒塌 , 蘇國賢疑真菌侵蝕令樹根腐爛 , 詳情即睇【 下一頁 】 另外,根系組織檢測報告顯示,該樹的樹幹底部中央位置受有害木層孔菌和重傘靈芝感染,損害樹木根部及樹木內的輸水系統、破壞樹木活組織,導致樹根腐朽。 當該樹的樹根被真菌破壞及弱化後,再遇上傾斜生長的樹幹,因後者的重量導致樹根受拉力折斷及倒塌。
2022年10月26日 · 2022年10月26日 發展局今日公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就9月16日巴富街鳳凰木倒塌事件的調查結果和跟進工作。 康文署認為塌樹是由真菌感染等多個原因引致,相關部門已覆檢巴富街上其他樹木和本港4,000多棵大型鳳凰木,現正覆檢路旁其他品種大型樹木。 康文署根據現場搜集的資料,檢視塌樹情況和進行樣本檢測,再參照肇事樹木過往紀錄後,總結塌樹原因。 有關原因包括該樹主幹因向光性而向行車道傾斜生長,導致樹木整體重心偏離根部位置;樹穴附近土壤因有行人道路磚覆蓋而未有充分伸延;以及樹幹底部中央位置受有害木層孔菌和重傘靈芝感染。 當該樹的樹根被真菌破壞和弱化後,再遇上傾斜生長的樹幹,因後者重量導致樹根受拉力折斷和倒塌。 由於真菌感染深藏泥土中,因此過往以目測方法檢測該樹時並未能發現。
2022年11月9日 · 本年九月,何文田巴富街馬路旁有一棵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護養的樹木倒塌。 據報,在該事件中,有三輛私家車和一輛校巴遭壓毀,另有兩名市民受傷。 關於該事件的跟進工作,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發展局於上月底公布康文署就上述塌樹事件的調查結果及跟進工作,並指出在巴富街覆檢的34棵樹之中,已有三棵樹的主幹基部內有腐朽情況而須及早移除,有否檢視,該比例是否與當局多年來在檢查樹木時所得的比例相若;如有檢視而結果為是,有否研究這是否代表全港現時同樣有相若比例的樹木因主幹基部內有腐朽情況而須及早移除;如檢視結果為否,有否研究造成兩者的比例有所差異的原因為何; (二)是否已主動聯絡有關車主(尤其是生計可能大受影響的校巴車主)及傷者,並向他們提供協助,例如經濟援助;及
2022年9月16日 · 發展局樹木管理辦事處(樹木辦)高度關注今次事件,已要求康文署徹底調查是次塌樹原因,並最遲於十月初完成。 至於由康文署管理的在巴富街的其餘34棵樹,經該署樹木組人員初步檢查後,暫未發現生長情況有異樣。
2021年7月21日 · 過去三年,樹木倒塌數目佔位於全港高人流車流地點的樹木總數平均約0.03%(萬分之三)。 我們會繼續與各部門通力合作,減低樹木倒塌風險。 (四)及(五)於二 二 年,發展局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下的專責巡查隊有系統地完成抽查及審核樹木管理部門已完成的樹木檢查報告的5%,涉及2 614份報告。 巡查機制運作大致暢順,審核顯示部門均以專業手法按《指引》要求在風雨季前為樹木進行風險評估和採取合適的風險緩減措施,達到加強樹木管理及保障公眾安全的預期效果。 然而,發展局偶有發現個別報告的紀錄有遺漏。 除要求相關的樹木管理部門跟進外,我們亦為此優化了供部門使用的樹木管理通用平台,透過雲端及地理資訊技術,方便部門填寫及提交樹木風險評估報告,以提升工作效率及質素。
2022年11月16日 · 妥善的樹木護養和有系統地為樹木進行風險評估是有效減低樹木倒塌風險的方法。 然而,跟其他生物一樣,樹木會經歷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樹木的健康狀況和穩定性受很多內在生理和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不同因素互為影響,難免存在不可預見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