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3日 · 水靜流深:《國是會議》的「是」是什麼?. 2024年春寒料峭的3月初,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 希爾頓 酒店,由中國民主運動的標誌人物 魏京生 王丹 王軍濤 等領銜舉行一場有關中國前途的《國事會議》。. 出席《國是會議》的還有:黃慈萍、陳立群、金岩 ...

  2. 2024年5月11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4-05-11 訊】 作者: 宗家秀. 默認. 明·劉俊《納諫圖》(局部) 他攔住皇帝馬車,將馬韁繞在腰間,噗通跪於馬前:「陛下今天就請從老臣身上踏過去,願意一死換得皇上納諫。 因為三個奏摺他從地方被調到中央. 山東武城人孫伏伽,年少好學,研讀百家,最早是一名小吏。 雖然隋末官場混亂,孫伏伽還是因為德才兼備而得提拔,幾經升遷。 隋煬帝 末年,他被派往京畿重地萬年(今陝西 西安 )縣任法官。 李淵君臨天下後,改朝換代,下旨廣開言路,大小官員都可以給皇帝、朝政提意見,於是孫伏伽連上三折,直諫皇帝,針砭時政。 孫伏伽告誡李淵, 隋朝 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皇帝聽不得批評,聞過則怒,他認為天子有諍臣,勝似有千軍萬馬,可化敵為友,強國於無形。

  3. 2020年7月16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0-07-16 訊】 默認.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在詩詞中,愛情是默默的陪伴,是熱烈的告白,是真誠的傾訴,是極致的相思…… 詩詞總有這樣的力量,通過唯美的詩句,傳播出愛情的各種形態。 30首動人情詩,首首經典,讀一次,落淚一次。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可望而不可及】 愛情,有時候是可望而不可得。 你奮力追尋,卻總是還有一步之遙的距離。 《詩經·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4. 2024年4月20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4-04-20 訊】 作者: 余少鐳. 默認. 網上有個熱議:那麼多前赴後繼的老虎,他們到底是當官前就壞,還是當官後才變壞的? 如果是當官前就壞,他們是怎麼當官的? 如果都是當官後才變壞的,那說明什麼? 評論家們可以長篇大論,這裏只想用兩個互有關聯的故事來拋磚引玉。 故事都來自清代沈起鳳《諧鐸》。 第一個叫《老僧辨奸》,主角是大奸嚴嵩。 嚴嵩還沒當官的時候,跟王敏齋同在菩提寺東院讀書。 某日,兩人一起讀《 史記 ·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傳,讀到樊於期自殺時,嚴嵩說:「這人也太傻了,還不知道事能不能成,動不動就拿自己項上人頭當兒戲。 」說着忍不住笑起來。 王敏齋說:「烈士復仇,死亦無憾,這份志氣,太值得哀悼了。 」說着便哭起來。

  5. 2024年5月2日 · 但白啟嫻確實中毒死了。 這一年,她39歲。 回顧她短暫的一生,也曾是遠近聞名、風雲變幻的人物。 白啟嫻1943年出生於河北,從小就是個特別聰慧的孩子,六歲時母親去世,父親沒有再娶,含辛茹苦將她和妹妹撫養長大。 1968年,白啟嫻從河北師範大學畢業,和四個同學一起,來到河北省滄縣閻村公社相國大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 白啟嫻臨走前承諾父親,總有一天,她會回到城裏,恪盡孝道,為父親養老送終。 白啟嫻生得漂亮大方,性格開朗,做事情腳踏實地,很快就融入了當地人的群體,很受村民喜歡。 白啟嫻也想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紮根農村,好好做出一番成績。 下鄉不久,白啟嫻就喜歡上了大隊民兵連的副連長,那人長相英俊,有文化,可惜已經成家有了孩子,白啟嫻只得把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6. 2024年5月7日 · 7歲,他就因一首詠鵝詩聞名鄉里;武則天篡唐時,他的一篇討武檄文,讓武則天看後都忍不住讚嘆。7歲詠鵝神童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駱賓王出生在浙江義烏李塘鎮的一戶世代書香家庭。父親外出求仕,小駱賓王就跟着祖父一起生活,得益於祖父對他的教育,駱賓王少善屬文。駱賓王天資聰穎 ...

  7. 2016年9月13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16-09-13 訊】 作者: 葉匡政. 默認. 于丹在2006年十一長假期間在《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自己對於《論語》的詮釋,大受好評。 不過,于丹的講解也引發不少爭議,許多人認為她的講解錯漏百出。 她的《〈論語〉心得》能把 孔子 弄哭。 2010年9月28日上午,兩岸師生聯合祭孔大典儀式在 北京 孔廟舉行。 于丹發表演講(圖源:VCG) 最近評說于丹《〈論語〉心得》的人很多,細讀了一遍此書,覺得真像于丹自己說的,是對孔子思想的「庸俗化閱讀」。 對於一本經典古籍,任何形式的解讀無疑都會帶有某種誤讀,但我們仍要保持一個客觀、公允的學術立場。 不然,孔子看到這本書要哭了! 也許一代又一代人對孔子的誤讀,造就了今日中國的醬缸文化。 是到徹底廓清孔子思想真相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