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9月20日 · 2016-09-20. 五十年代,粵劇仍是香港市民的主要娛樂,很多大受歡迎的名劇都會稍作改編,灌成唱片。 由於種種原因,開山的演員未能親身灌錄唱片,於是一群只唱不演的唱家班,便有機會錄製粵劇,鍾雲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花旦王芳艷芬從未曾灌製過整齣粵劇,擅唱「芳腔」的崔妙芝便與鍾雲山合作,把《六月雪》、《火網梵宮十四年》、《魂化瑤台夜合花》等「新艷陽」(芳艷芬的班牌)一套套入碟。 紅線女未返穗定居前,與鍾雲山灌錄首本戲《仙女牧羊》及《郎憐妾愛》、《情歌晚唱》、《擊鼓催花》、《龍鳳配》等作品。

  2. 2019年7月2日 · 2019-07-02. 《賓虛》競馬場上拚活,看台觀眾血沸騰。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賓虛》(Ben-Hur是一部於195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主角賓虛」(Judah Ben-Hur)是耶路撒冷的一個富有猶太王子和商人。 此片於1960年榮獲11項奧斯卡金像獎,而該紀錄保持了40年才被打破。 以下一個地道香港俚語: 賓虛咁嘅場面. 就是出自這部電影,原指片中盛大非凡的「戰馬車生死大賽」,後用以比喻萬人空巷、氣勢磅礡的場面。 要拍成如斯鉅片,究竟需要投放多少資源呢? 物力不說,人力方面,該製片公司當年就僱用了超過一萬名「臨時演員」,可謂前無古人。 隨着電腦特技的引入,有需要動用「打真軍」(全部真人上陣)的製作已成絕響。

  3. 2017年1月18日 · 【恒管譯站】廣東話字幕傳神 睇戲更投入 - 香港文匯報. 2017-01-18. 早期的電影有戲橋介紹劇情並無逐句字幕翻譯。 網上圖片. 近年電影字幕的翻譯越來越多採用廣東話尤其是香港式的用語和本地流行的術語俚語和所謂潮語等。 電影是高度的商業化活動,觀眾是消費者,本地化的字幕翻譯,自然增加觀眾對電影的投入感和享受,從而帶動票房效應,所以外國電影發行通常都有大陸、台灣和香港3個中文字幕的版本,以迎合不同的觀眾社群。 早期「戲橋」講梗概 無逐句字幕. 記得兒時看外國電影,一部片只有三數十張字幕幻燈片,並非每一句對白都有翻譯,用的是半文不白的書面語,只可以算是簡述。

  4. 2017年3月7日 · 五十年代初,香港第一家商營廣播電台麗的呼聲成立,招攬了不少粵劇和粵曲界的人才,我知道的有唐滌生、鄭孟霞、李銳祖、羅寶生等人都在麗的呼聲工作。 唐滌生在1956年加入麗的呼聲做戲劇顧問(另一位戲劇顧問是話劇大師姚克),主要負責審查節目劇本和聯絡粵劇界演出的工作,也參與粵劇播音的工作。 至於鄭孟霞是哪一年加入,便無法查證;不過,麗的呼聲初成立時,有部分高層是上海人,我猜想她可能比唐滌生更早參加麗的呼聲,也可能是她引薦唐滌生加盟麗的呼聲。 到了1957年5月29日,麗的映聲啟播,成為香港首間有線電視台。 不知何時,鄭孟霞也轉到麗的映聲擔任編劇和導演。 我去年九月訪問吳仟峰,他說在1968年前後,鄭孟霞邀請他在麗的映聲拍攝《粵劇樂府》和《麗的歌壇》等節目,至1974年重返舞台止。

  5. 2015年4月7日 · 在搜集《鳳閣恩仇未了情》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一件使我十分感慨的事情:該劇的編劇徐子郎二十八歲便與世長辭。 綜合手上的資料,徐氏在1960年 ...

  6. 2019年4月7日 · 2019-04-07.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香港戲院改以播放電影為主粵劇改以空地戲棚為演出的主要場地踏入八十年代隨着政府興建大量室內綜合表演場地粵劇戲班便成為這些表演場地的常客。 究竟粵劇在現代劇場表演有什麼特點呢? 我以一個傳媒製作人的身份,把過去觀察所得,向大家陳述一下。 特點之一是保留技藝性表演特色。 當演出者走進專業劇場,由於在封閉的環境演出,充足的燈光、靈敏的話筒,令觀眾集中精神觀看台上的演出,所以他們的要求必定較高,傳統技藝性的特徵理應減弱和淡化,例如上海越劇「歌劇化」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但粵劇除了在1920年代以白話代官話,用「軟弓組合」代替「硬弓組合」外,其它成功的改革都只達到豐富和提高傳統表演形式的效果,而沒有徹底改變它的面貌。

  7. 2020年8月21日 · 2020-08-21. 今年香港人最難忘的,必然是戴着口罩的日子。 回首2003年同樣是戴着口罩過生活的日子電影《金雞2》(見圖就以2003年的香港為藍本這應該是香港人難以忘記的一年單以這樣豐富的真實事件作素材已經令影片故事情節非常豐富。 《金雞2》以喜劇去包裝着2003年的悲情,吳君如延續着《金雞》第一集中誇張的演法來處理這個角色,使影片上半部描述2003年的部分,顯得荒謬十足,包括一眾群星的演出也帶有那種荒謬的況味,當中包括憶妻成狂的鄭中基、瘋狂獸醫張衛健等都充滿喜感。 唯獨黎明飾演的口罩醫生,短短幾幕對話,簡單的喝碗暖湯叫外賣情節,已將醫護人員的無奈和孤獨呈現於觀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