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4日 · 清明時節仍屬春天節氣註冊中醫師葉麗斌稱春天宜養肝中醫認為五色入五臟」,各臟腑有相對應的顏色而青色入肝綠色食物有益肝氣升發疏肝解鬱。 養肝方法因人而異,如肝火過旺,容易上火,可食用降火的蔬菜如茼蒿、芹菜;若肝氣不足、肝血虛,可進食如韭菜、枸杞葉等。 中醫亦有「諸花皆升」的說法,選用適合體質的花茶,對於順應肝氣升發有相輔相成的作用,葉麗斌教自製以下3款花茶,因應不同體質需要。 目錄: · 肝熱體質:菊花薄荷茶. · 肝氣鬱結:素馨花佛手茶. · 肝血不足:玫瑰花黑糖薑母茶. · 飲用花茶注意. 肝熱體質:菊花薄荷茶. 材料及製法:菊花及薄荷各10克,熱水沖服. 適用者:煩躁易怒,雙眼微紅,容易口乾喉嚨痛,睡眠少或輪班捱夜者. 肝氣鬱結:素馨花佛手茶.

  2. 2022年5月5日 · 1. 荷葉. 功效:性涼味苦、辛,歸心、肝、脾經。 具消暑利濕、健脾升陽及散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暑熱煩渴、頭痛眩暈、水腫、食少腹脹、泄瀉等病症。 進食注意:脾胃虛弱、腹痛腹瀉、久病陽虛肢冷、肺寒咳嗽的人不宜多吃。 2. 冬瓜. 功效:性涼味甘、淡,入肺、大腸、小腸、膀胱經。 能潤肺生津、化痰止渴、利尿消腫、清熱祛暑,以及解毒排膿,可用於暑熱口渴、痰熱咳喘、水腫、脹滿等病症。 進食注意:脾胃虛弱、腹痛腹瀉、久病陽虛肢冷、肺寒咳嗽的人不宜多吃。 3. 烏梅. 功效:性平味酸、澀,入肝、脾、肺、大腸經。 有斂肺、生津及澀腸的功效,可用於久咳、久瀉、虛熱煩渴、痢疾、嘔吐等病症。 進食注意:胃酸過多、急性咳嗽的人,以及慢性支氣管炎發作時不宜多吃。 4. 黃瓜. 功效:性涼味甘,入脾、胃、大腸經。

  3. 2021年5月21日 · 小滿 節氣前後養生要留意3大方面:一是皮膚病,濕氣重易引發和加劇濕疹、牛皮癬、香港腳等皮膚病,患者要注意多祛濕、養膚和護膚;二是莫貪涼飲冷,酷熱時不少人喝凍飲、吹冷氣,這樣會傷害脾胃,脾胃虛弱者尤其要避免;此時與腹瀉相關的疾病亦會增多;三是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辛辣燥熱或油膩食物。 5種黃色食物 助脾胃運化. 鄧蕙盈表示,從五行的角度,黃色對應脾胃,在日常生活可適量進食黃色食物幫助脾胃運化,加強消化功能。 以下5種黃色食物,有助強健脾胃: 1.老黃瓜. 功效:清熱利濕、降火消暑. 食法:一般多用作煲湯,可配搭祛濕食材如茯苓、薏米、赤小豆,再加豬肉煲老火靚湯。 [食譜:老黃瓜煲豬踭湯] 2.薯仔. 功效:和胃健脾、解毒消腫.

    • ●龍脷葉魚腥草羅漢果湯 清肺化痰。功效:清肺化痰,紓緩咽乾痛、咳出黃痰等徵狀,一周最多飲2至3次,體質虛寒或寒濕的人不宜飲用。材料:龍脷葉15克、魚腥草10克、羅漢果1/4個。
    • ●雪梨蘋果瘦肉湯 潤肺止咳兼潤腸通便。功效:能潤肺止咳及潤腸通便,留意,痰濕咳嗽、大便溏泄及體質虛寒的人慎飲。材料:雪梨1個、蘋果1個、瘦肉適量、無花果3粒、百合15克。
    • ●黃耳秋菇金菇湯 化痰止咳潤膚去皺。功效:黃耳具化痰止咳、定喘、平肝之效,而且潤膚去皺效果佳,亦有助紓緩氣管敏感咳嗽;金菇有補肝腎、益腸胃等功效。材料:野生黃耳3朵、秋菇5朵、金菇一包、水1.5公升、麻油1茶匙、鹽少許。
    • ●黨參淮山薏仁湯 健脾祛濕 痰多易倦啱飲。功效:健脾祛濕,有助紓緩起痰及身體疲倦的徵狀。一周最多飲2至3次,體質熱性的人不宜經常飲用。材料:黨參10克、淮山10克、茨實10克、蓮子10克、生熟薏仁各10克、豬腱200克(可自行決定加入與否)
  4. 2021年4月4日 · 清明時節艾草生長繁茂旺盛採收後可入饌曬乾後可入藥。 《明報》電子平台組近日走訪位於荃灣老圍村內,佔地約1萬平方呎的賽馬會老圍中藥園,園內種有逾300種中草藥。

  5. 2020年4月4日 · 即時港聞. 2020年4月4日星期六. 【清明.二十四節氣】中文系講師細說清明習俗:鼠麴草製食物 古人掃墓插杜鵑花 (09:00) 圖3之1 - 不少人會在清明節掃墓拜祭先人。 (新華社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今日4日是清明節也是二十四節氣的清明清明節除了掃墓古時人們還有什麼習俗? 掃墓時又會帶什麼花拜祭先人? 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蕭欣浩翻查古籍話你知。 鼠麴草製作食物. 古籍記載,不少人於清明節,會用鼠麴草來製作食物,所以鼠麴草又名清明草。 《永春州志》提到,當時的人會用鼠麯(同麴)來做乾糧,形容「食之甜美」。 《南安縣志》提到「各家以鼠麯和米為粿,綠豆是餡」,即磨爛鼠麯和米粉搓成皮,以綠豆做餡,與現今的茶粿相同。 杜鵑花又名清明花.

  6. 2024年3月5日 · 陳嬿珺講解三個紓緩春困小貼士以及介紹一款健脾湯水疏肝活血。 二十四節氣的驚蟄是春天節氣,註冊中醫陳嬿珺表示,此時天氣逐漸變暖,降雨量增加,惟天氣時暖時冷,身體容易產生濕氣,令人體產生濕邪,而冬天身體適應了寒冷天氣,當處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