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月18日 · 升學壓力無關通識科. 「他們 (學生)之所以受壓,根本原因在於大學資助學位的激烈競爭,因此為保學位,師生把各科的目標訂於取得等級4或以上等較難達標的成績。 」——選舉委員會教育界選委陳曦彤. .解讀. 由經濟學者關焯照擔任主任的冠域商業經濟研究中心2017年10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現時通識科的考核側重議論文寫作,又有校本評核,花費學生大量時間。 智經研究中心2017年4月撰文,稱通識科課程內容太廣泛,牽涉的概念極多,連教科書也未必能盡錄,學生負擔不小。 考核被批重文輕理.

  2. 2016年1月7日 · 近年不少內地學生選擇來港升學,部分來自富裕家庭,有社工指出,有內地家長為顯派頭,每月給子女「十萬八萬」零用錢,但又想知道子女有沒有誤用金錢,便聘請偵探追查。. 有人發現兒子買了一艘遊艇;有內地生租總統套房與朋友開派對;亦有博士生 ...

  3. 2022年10月11日 · [2022.10.11] 發表 推文. 【明報專訊】2022年卷二「校服的自述」,要求考生代入校服,以自述方式,在與主人分離的一天,「回想我們過去一起生活」。 題目字眼容易理解,不少考生代入個人經歷寫校園生活,但忽略句中的關鍵詞「一起生活」。 若寫作時沒有緊扣「校服參與其中」及與主人「一起」生活的片段,只以觀察角度敘述校園經歷,會視作離題,將嚴重失分。 文:張殷碩. 我是一套校服,今天要和主人分離,回想我們過去一起生活,別有一番體會。 記得有許多個相同的灰鬱清晨,微藍的晨光像液體般滲入窗沿,我靜躺在衣架之上,看牀上的她蘇醒。 我總是很眷戀那些寧和的清早時光。 因為那是在漫長的一整天之中,難得見到她笑的時刻。 自從她六年前第一次把我穿在身上,我就大概知道她與一般人不同。

  4. 2024年3月18日 · 2024.03.18. 星期一. 昔日新聞. 目錄. 明報 > 新聞 > 中國. 衛星鵲橋二號臨射 將建月球科研站. [2024.03.18] 發表 推文. 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和「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星箭組合體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新華社) 【明報專訊】國家航天局昨表示,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和「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星箭組合體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完成火箭功能檢查、聯合測試工作和推進劑加注後,計劃近日擇日發射。 公開資料顯示,鵲橋二號屬中繼通信衛星,主要用於轉發月面航天器與地球之間的通訊,其首次任務是降落月球背面,為受月球遮擋的嫦娥六號服務。

  5. 2015年2月1日 · 明報 > 新聞 > 港聞. 找到興趣 會考9分變劍橋生. 讀IVE開竅. [2015.02.01] 發表 推文. 由會考9分到成為工程師,何競勛走過曲折的路,他認為最重要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科。 (李紹昌攝) 何競勛由IVE讀到劍橋碩士,在英國讀書讓他大開眼界,他認為香港的大學重灌輸知識,劍橋則鼓勵人發表己見,並在同學討論中開闊視野,了解更多不同地區與文化的觀點。 (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學業成功,除了努力,興趣也很重要。 會考9分,入夜校讀高中後,高考A-level也只得一科及格,當年的何競勛可算是典型「學業失敗」青年,惟當他修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IVE)土木工程高級文憑時,發現讀自己喜歡的科目,學業大有進步,其後更先考入香港大學,再到英國劍橋大學修讀可持續發展工程學哲學碩士。

  6. 2024年3月22日 · 【明報專訊】2019年6月12日金鐘反修例示威爆發警民衝突,案發時23歲男子被捕後赴台灣完成學業,前年返港,被控以暴動罪,昨在區院認罪。 法官李慶年指被告蓄意留守,壯大聲勢,沒主動衝擊警方防線,考慮到他背景良好及曾獲撤回保釋再被捕,構成延誤折騰而下調3個月刑期,並就認罪減刑三分一,判囚26個月。 判刑後,李官稱被告仍然年輕,「有呢個勇氣 (認罪)為你帶嚟較好嘅結果」。 任職室內設計師的被告梁智堅 (現年28歲)無案底,讀至大學。 辯方庭上求情指,被告於案發年尾向警方表示不欲保釋,案件主管得悉他將到台灣讀書後退還保釋金,再度被控令他「粉碎希望」。 辯方力陳他本性善良、深表悔意,而他再被起訴造成很大打擊。 李官引述求情稱,被告父親早歿、母親患情緒病。 被告積極面對案件,為家人積穀防饑。

  7. 2015年4月30日 · 戲中呂校長寫下計劃書希望為學校尋找有心人資助,好讓學生能繼續升學,最後不但沒有回音,反而有補習社老闆邀請她成為「名師」,揚言能年薪過百萬。 呂校長當時非常震怒,反問對方「你知道什麼是教育嗎? 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批評教育被物質化. 教師,在呂麗紅眼中不是職業;「用生命影響生命」也不是口號,是使命。 不過在香港,實情如何呢? 香港教育多以成績為大前提,而且愈來愈扭曲。 在追捧成績、學位的情况下,補習社從中獲利,被批評教育物質化。 當教育與錢連上關係,是否代表家境較好的同學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清貧的同學卻無法得到「優質」的教育,造成「上品無寒門」呢? 「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是否名存實亡? 戲中呂校長責罵補習社「搞經濟而不是搞教育」,那真正的「搞教育」該如何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