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6月2日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譯文. 周建都於酆、鎬,鄰近戎人。 (於是)和諸侯約定,修建高大的土台在大路上,台上設置大鼓,使遠近都能聽到鼓聲。 如果戎兵入侵,就互相擊鼓傳告,讓各路諸侯帶兵來援救周天子。 戎兵曾經來襲,周幽王擊鼓求救,諸侯的軍隊如約而至,褒姒見狀大悅,很喜歡周幽王這種做法。 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容,於是屢屢擊鼓,諸侯的軍隊亦多次到來,卻沒發現敵兵。 到後來戎兵真的來襲,幽王擊鼓,但諸侯的軍隊不再到來。 幽王於是被殺死在驪山之下,為天下人恥笑。 註釋. ① 宅酆鎬:宅,居。

  2. 2018年3月6日 · 說法1——從前廣州有個地主叫華秀,無惡不作,家中養了幾頭惡狗,每次下鄉收田租時,遇有農户欠租,就放狗咬人,有時「」至咬死人。 就是這樣,人們一說起「」,有人就會問:「得過華秀隻狗呀? 說法2——舊時佛山有個老闆叫華秀,養了一頭惡狗,兇狠異常,經常咬傷途人。 某次祖廟會景巡遊上,出現了一隻幾可亂真的紙紮老虎,華秀的惡狗一見便撲前將紙老虎咬爛。 有人認為華秀隻狗連老虎也不怕,可真夠「」了。 自此,人們常說無論你的狗是何等「」,都不可能「過華秀隻狗」。 說法3——清末有個果農叫華秀。 當時大盜猖獗,果農出於自衛,便養了一些沙皮狗。

  3. 2021年4月15日 · 一位格陵蘭的狩獵者曾講述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使他不得不將捕殺來的一隻雌性北極熊留在他被捕殺的地方,獨自回到駐地。 一連3天,惡劣的天氣都使他無法到那個地方去取回獵物。 第4天,天氣稍有好轉,他立刻去找到獵物所在的地方,結果令他大吃一驚:在雌熊的屍體旁邊,站着一隻龐然大物--死者的配偶正用噴火的眼神憤怒地看着他! 當這悲傷而憤怒的公熊兇猛地向他衝過來時,他手中的獵槍響了,這隻忠誠的「熊丈夫」應聲倒地。 當狩獵者檢查牠的胃時,發現牠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 從時間上判斷,牠從「愛妻」死後,就開始了絕食。 有些雄性動物,在「婚前」曾經拈花惹草,十分浪漫。 一旦「結婚成家」,便變得規規矩矩,對「愛妻」忠貞不二。

  4. 2013年12月20日 · 譯文. 宋國有一位賣酒的人,量酒很公道,待客很恭敬,釀酒很醇美,酒旗高掛顯眼,但酒卻長期滯銷,漸漸變酸。 他很好奇是甚麼原因,於是去請問知其原故的人,問及長者楊倩,楊倩說:「你養的狗兇嗎? 」他說:「狗兇,可酒為何賣不出去呢? 」楊倩說:「人們怕狗呀。 或許有人會叫小孩揣着錢、提着容器去買酒,猛狗卻迎前噬他。 這就是酒變酸而賣不出去的原因。 」國家也有猛狗。 有學問抱負的人,身懷治國良策,想讓大國君主明察,大臣卻像猛狗一樣迎前亂咬。 這就是君主何以被蒙蔽與挾持,而真有學問抱負的人卻不被任用的原故了。 注釋. 酤酒:買酒或賣酒。 此處指「賣」。 升:量器。 此處指量酒的器具。 概:量米麥時刮平斗斛的木棍。 平:公平。 遇:對待,招待。

  5. 2018年11月28日 · 「君子」和「仁」是儒家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因此古人提倡「孝」一來是為了使家庭和諧,二來是為了國家安穩,三則是為了成就理想人格。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向父母行孝呢? 行孝可以分為多個層次︰「孝養」、「孝敬」及「孝承」。 孔子的學生喜歡向其問孝,因材施教的孔子往往能給學生一些新的衝擊。 只養不敬 無異犬馬.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從孔子的回應可見,「孝」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能夠供養父母。 世人都認為供養父母就是盡孝,但在孔子的眼中是不足夠的,因為「養」只是基本,而且心中要帶有「敬」,這樣才能區分出「養」父母和「養」犬馬的差別,因此,除了「孝養」,更要「孝敬」。 孟懿子也曾向孔子問孝。 子曰:「無違!

  6. 2019年1月22日 · 一九五九年,香港發生了一宗駭人綁架案,人稱「三案」--富商黃錫彬的兒子黃應求被綁架。 數天後,黃氏收到了一個包裹,內裡裝有黃應求被割下的一隻耳朵,另有一封署名「野」的打單信,要求黃氏支付五十萬元贖金。 就此宗案件,當年警務處「懸紅」三萬元緝捕疑犯。 不說不知,同期三房一廳的唐樓都不過賣一萬元左右。 如以今天的樓價折算,那時三萬元就相當於現在二千多萬元,那大家就明白當年這宗案件有多轟動了。 距今約十年,網上散播了一起與香港娛樂圈相關的裸照事件,多名香港女藝人涉及其中,內地媒體稱之為「艷照門」。 事件曝光後,坊間傳聞有江湖人物出五十萬元「暗花」,目的是「買起」(買兇)事件中男主角的一隻手。 「暗花」中,「暗」指不便或不能公開的;「花」也指花紅。

  7. 2020年1月17日 · 2020-01-17. 戰國時代,周王失勢,群雄崛起,各自為政,爭相割據,天下動亂不安。 經過連番攻戰,最終主要剩下七個諸侯國:秦、楚、韓、趙、魏、齊、燕,史稱戰國七雄。 其中,秦國至為強大,結果成功滅掉其他六國,統一天下。 所謂成王敗寇,秦國能取得最終勝利,無疑可證明其實力更勝一籌;惟六國相繼破滅,除實力不足外,是否還有其他緣故? 又有何值得反思? 對此,北宋蘇洵、蘇軾、蘇轍三人均著有《六國論》一文,以論六國之弊。 三蘇之中,蘇洵之《六國論》,獲收為本港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十二篇指定文言經典範文之一,流傳較廣。 本專欄從本篇起,將分段導讀其理。 蘇洵《六國論》起首曰: 六國破滅,非兵①不利,戰不善,弊②在賂秦。 賂③秦而力虧④,破滅之道也。 或⑤曰:「六國互喪,率⑥賂秦耶?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