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大約 3,470,000 個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21日 · 猴痘有哪些症狀?. 最初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腫脹、背疼、肌肉酸痛、全身無力、淋巴結腫大等。. 開始發燒後,就會出現皮疹,往往先從面部開始 ...

  2. www.who.int › zh › news-room猴痘

    • 重要事实
    • 引言
    • 病原体
    • 猴痘病毒的天然宿主
    • 疫情
    • 传播
    • 体征和症状
    • 诊断
    • 治疗
    • 疫苗接种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该病毒是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的一种。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偶尔输出到其它地区。
    猴痘在临床上的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并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猴痘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2至4周。可能会发生严重病例。近年来,病死率约为3-6%。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一种从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病毒),其症状与过去在天花患者中看到的症状非常相似,但在临床上不那么严重。由于在1980年消灭了天花并随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正痘病毒。猴痘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常常在热带雨林周边,并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地区。动物宿主包括一系列啮齿动物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猴痘病毒是一种包膜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的正痘病毒属。猴痘病毒有两个不同的基因分支,即中非(刚果盆地)分支和西非分支。刚果盆地分支历来引起更严重的疾病,并被认为更具传染性。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分支的地理区域界线一直在喀麦隆,这是唯一同时存在两种病毒分支的国家。

    各种不同的动物物种已被确定为易于感染猴痘病毒。其中包括绳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及其它物种。猴痘病毒的自然史仍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确切的宿主以及病毒如何在自然界中维持传播。

    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一名9岁男童身上首次在人类中发现人间猴痘,该地区于1968年消灭了天花。自那时以来,大多数病例报告来自刚果盆地的农村、雨林地区,特别是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而且中非和西非各地报告的人间病例越来越多。 自1970年以来,11个非洲国家报告了猴痘人间病例——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刚果共和国、塞拉利昂和南苏丹。猴痘的真正负担尚不清楚。例如,1996-9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了一次疫情,病死率较低,但发作率高于往常。同时发现水痘(由水痘病毒引起,不是正痘病毒)和猴痘的暴发,这可以解释在这次情况下传播动态的真实或明显变化。自2017年以来,尼日利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疫情,有500多例疑似病例和200多例确诊病例,病死率约为...

    动物到人(人畜共患)的传播可以因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者皮肤或黏膜损伤而发生。在非洲的许多动物中发现了猴痘病毒感染的证据,包括绳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不同种类的猴子等。猴痘的天然宿主尚未确定,但啮齿动物是最有可能的。食用受感染动物未充分做熟的肉和其它动物产品是一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生活在森林地区或附近的人可能会与受感染动物有间接或低水平的接触。 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或近期内受污染的物体可引起人际传播。通过呼吸道飞沫颗粒传播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这使卫生工作者、家庭成员和活动性病例的其他密切接触者面临更大的风险。然而,近年来社区中记录最长的传播链已从六代连续人际感染上升到九代。这可能反映了由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所有社区的免疫力下降。也可以通过胎盘从母...

    猴痘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间隔)通常为6至13天,但范围也可以达到5至21天。 感染可分为两个阶段: 1. 入侵期(持续0-5天),其特征为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胀)、背痛、肌痛(肌肉酸痛)和重度虚弱(精力不足)。与其它最初可能看起来相似的疾病(水痘、麻疹、天花)相比,淋巴结肿大是猴痘的一个显著特征。 2. 皮疹通常在出现发烧后1-3天内开始。皮疹往往更集中在面部和四肢,而不是躯干。它影响面部(在95%的情况下)、手掌和脚底(在75%的情况下)。同样受影响的还有口腔黏膜(在70%的病例中)、生殖器(30%)和结膜(20%)以及角膜。皮疹发展的顺序为从斑疹(基底平坦的损伤)发展为丘疹(略微凸起的坚硬损伤)、囊泡(充满透明液体的损伤)、脓疱(充满淡黄色液体的损伤)和变干并脱落...

    必须考虑的临床鉴别诊断包括其它皮疹疾病,如水痘、麻疹、细菌性皮肤感染、疥疮、梅毒以及与药物相关的过敏。疾病前驱期的淋巴结肿大可以作为区分猴痘与水痘或天花的临床特征。 如果怀疑出现猴痘,卫生工作者应采集适当的样本,并将其安全运送到具有适当能力的实验室。猴痘的确认取决于标本类型和质量以及实验室检测方式。因此,标本的包装和运输应符合国家和国际要求。聚合酶链反应兼具准确性和敏感性,是实验室检测的首选方法。为此,猴痘的最佳诊断样本应取自皮肤损伤处——来自囊泡和脓疱的顶部或液体以及干燥结痂。在可行的情况下,活检是一种选择。皮损样本必须储存在干燥的无菌管中(无病毒运输介质)并保持低温。聚合酶链反应血液检测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因为相对于症状开始后的标本采集时间,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较短,因此不应当作为常规采集患者...

    应充分优化猴痘的临床护理,以缓解症状,管理并发症并预防长期后遗症。应当为患者提供液体和食物,以保持适当的营养状态。继发性细菌感染应根据指征进行治疗。为天花研发的一种称为tecovirimat的抗病毒药物于2022年由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根据动物和人类研究的数据授予许可用于猴痘。它尚未广泛使用。 如果用于患者医疗,最好在临床研究背景下监测tecovirimat,并进行前瞻性数据收集。

    通过若干观察性研究证明,天花疫苗接种在预防猴痘方面的有效率约为85%。因此,先前接种过天花疫苗可能使病情较轻。先前接种天花疫苗的证据通常可以是上臂有一个疤痕。目前,最初的(第一代)天花疫苗不再向公众提供。一些实验室人员或卫生工作者可能已经接种了较新的天花疫苗,以便在工作场所接触正痘病毒时为他们提供保护。一种基于改良减毒牛痘病毒(安卡拉毒株)的更新疫苗于2019年被批准用于预防猴痘。这是一种两剂疫苗,其可得性仍然有限。天花和猴痘疫苗使用以牛痘病毒为基础的配方开发,因为对正痘病毒的免疫反应提供了交叉保护。

  3. 2023年3月1日 · 按此瀏覽猴痘專題網頁 病原體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由於該病毒於1958年在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發現,因此以「猴痘病毒」命名。 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原扎伊爾)出現,自此將該疾病命名為「猴痘」。此後,猴痘爆發主要發生在中非和西非 ...

    • 猴痘病毒是一種已知的病毒。猴痘病毒最早在1958年被發現確認,當時實驗室研究用的猴子出現類似天花的水皰,是人類首次發現猴痘病毒,第一個人類病例發生在1970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在那之後,科學家對猴痘病毒已經有所研究,也密切監測猴痘傳染病例。
    • 猴痘病毒相對比較穩定。猴痘病毒是一種相對較大的DNA病毒,和冠狀病毒或流感病毒等RNA病毒相比,變異速度較慢,有較好的檢測和修復突變系統,也就是說猴痘病毒較不可能發生突變或快速突變以導致人類較高的傳染率或高度變異性。
    • 有些人已經有一定程度免疫力。猴痘病毒、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都屬於正痘病毒,彼此密切相關,成功對付天花的疫苗接種導致天花在1980年宣佈被撲滅,歷史數據顯示天花疫苗對猴痘也有大約85%的保護力,所以曾經接種過天花疫苗,現在40多歲以上人群的很大部分人,都不太容易感染猴痘病毒。
    • 我們知道猴痘如何傳染。從動物到人類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粘膜、皮膚創傷而感染,食用感染動物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也是風險因素之一,被感染動物咬傷或抓傷也會傳染疾病。
    • 什麼是猴痘猴痘最早於1958年被人類發現,與天花屬同個病毒家族,但感染猴痘症狀較輕微,另外猴痘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常見於非洲嚙齒類動物身上,動物宿主包括囓齒動物和靈長類等,但病毒的自然宿主仍然未知,偶爾出現通報傳染人類或猿猴的情況。
    • 感染猴痘有哪些症狀?根據WHO資料,猴痘的臨床症狀與天花相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常見症狀包括臉部與身體長出水泡和皮疹、淋巴結腫大、頭痛、發燒、倦怠、畏寒等症狀。
    • 猴痘的傳染途徑?在動物傳人的案例中,患者因為接觸染病動物的血液、體液、皮膚而感染,病毒會經由皮膚傷口、呼吸道、眼、鼻或口腔黏膜進入人體。人類傳播途徑則通常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包括接觸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感染損傷處等。
    • 如何預防?猴痘主要透過預防感染控制疫情爆發,研究指出,接種天花疫苗對於預防猴痘 有85%的有效性,但自從1980年WHO宣布天花在全球範圍內根除後,第一代天花疫苗已不再提供一般公眾使用。
  4. 其他人也問了

    猴痘怎麼辦?

    猴痘病毒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猴痘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猴痘的演化支有哪些?

  5.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 它是一種有包膜的雙鏈DNA病毒,屬於病毒科的 正病毒属 ( 英语 : Orthopoxvirus ) (包括牛痘病毒、天花病毒等病毒)。 基因組測序鑑定了兩個系統發育不同的猴痘病毒進化枝——剛果盆地(中非)進化支和西非進化支,前者通常導致更嚴重的疾病、更高的死亡率和 ...

  6.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聯合科學委員會)並不建議大規模猴痘疫苗接種計劃,而在九月十五日發表更新的暫擬共識建議,當中認為在自願形式下,建議使用第三代疫苗為確診個案的接觸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