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3日 · New Money︰ 這類富豪通常是白手起家,其財富與個人/家庭的社會地位大都靠個人商業得到,亦是所謂的「新貴」。 「Old Money通常擁有世代積纍的財富,無論是長期持有的土地,還是某些名下的企業。 」 Earle表示,New Money大都出身於創業企業,擁抱新興產業,導致這一代人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積纍財富。 專家:富有≠精英 有錢人很分化. 美國艾德菲大學(Adelphi University)金融與經濟系教授Mariano Torras表示,現代富裕階層並非一成不變。 老錢與新錢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 「用階級衝突來形容可能有點誇張, 但他們確實不認同彼此。 」Torras稱。 低調奢華 VS 張揚華麗. Old Money繼承的財富是幾代人的積纍,有時甚至可以追溯到舊世界的貴族階層。

  2. 2021年3月22日 · 一開始大學師兄介紹她加入一間公司,學習炒股系統,當時是以公司資金作炒賣,收入並不穩定,要與公司資金的賺蝕掛鈎,賺錢與公司對分,蝕錢則要「拉上補下」。 在首個月,她從炒股中為公司賺得1萬多元,約3至4個月後,她已為公司賺得6位數字,3年後她離開公司轉做全職炒家,平均月入6位數字。 她表示,入行半年,市好的時候,平均月入有6位數,市靜時,平均月入也有5位數。 輸得多時讓自己冷靜. 在炒家生涯中,Katie形容2015年是一個大時代,當時贏及輸最多都是那一年,「試過一日炒6位數,1個月內賺得6位數」,亦試過在年中一日輸3至4萬元,面對風高浪急,她自言當時膽子亦因此練大了。 當市場平靜時,炒賣牛熊窩輪的風險會較大,難免會遇上輸得比較多的時候。

  3. 現年39歲的菲律賓裔美國女子Bernadette Joy是個人理財培訓公司Crush Your Money Objective的行政總裁,不要看她目前是一位百萬富豪,八年前Joy在抵押貸款、學生貸款和... 20:00 2024/05/16. 財富自由|39歲白手起家富翁 7個節儉習慣永不放棄 「房子只租不買更快樂」 高息存款賺不停|3.5厘「越存越高息」? 教你攞20厘加息券、11厘息倒數. 今日 12:16. 高息存款賺不停|3.5厘「越存越高息」? 教你攞20厘加息券、11厘息倒數. 北上消費優惠|BoC Pay再派750元! 銀聯卡深圳購物滿¥1000減¥100 跨境巴士單程$28. 今日 12:16. 北上消費優惠|BoC Pay再派750元!

  4. 2021年9月3日 · 黃瑋傑自言,初次投資是一場「王子復仇記」。 眼見父親於70年代炒孖展損手,他便決心學好投資,期望能夠在股市中獲利,為父親「復仇」。 他認為,父親炒孖展被斬倉的經歷,令他更認知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有時寧願少賺一些,也不願承受過於風險。 對於現時部分年輕人愛追捧熱門股,抱有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投機心態,他認為這種投資方法風險高。 他表示,買入受資金熱捧的股份,短期或有機會因股價上升而獲利,但當資金退潮時,倘未能全身而退便易招損。 從事證券業超過20年,他分享多年來的投資心得,認為除了技術分析及基本分析外,投資心理質素同樣重要,因為投資分析在不少情況下會不似預期,當面對虧損時,宜先制定好止蝕位,並嚴守投資紀律,避免愈蝕愈多。

  5. 2024年3月25日 · 前華爾街交易員Vivan Tu深知投資的價值,27歲時成為百萬富翁。 很多人都想在退休前成為百萬富翁,甚至更富有。 但Tu表示:「不要為了退休而儲蓄,而是要為了退休而投資。 她指出,無視他人意見、著眼於長遠是富人保持和倍增財富的幾種方法。 其中的的基本理念都是:你應該有效地投資你的錢,讓它不斷增長。 她說:「真正的富人不會去買一輛華而不實的林寶堅尼.....他們會用同樣的錢買一棟兩户複式樓,然後出租。

  6. 2022年11月14日 · 花旗銀行就著今年上半年的客戶數據作分析當中内容包括年輕投資者用於投資的資金比例投資組合分配比例及高資產淨值客戶穩中求富的理財觀念。 打破年輕人不懂投資的觀念. 有別於部份人對年輕人未懂投資的刻板印象花旗銀行的數據顯示年輕投資者近6成資產用於投資在他們的投資組合當中68%資產投放於股票17%為外匯亦有9%為基金3%為債券。 而多元化的分散投資亦為他們帶來較理想的回報。 在今年上半年經濟下行的投資環境,年輕投資者從多元化投資獲得正回報的比例為51%,比透過單一投資獲得正回報的31%客戶明顯較高。 點擊圖片放大. 千萬富翁持14%現金. 傳統認為逆市中應採取「現金為王」的理財模式,但數據顯示不論千萬富翁還是百萬富翁客戶,他們於逆市中仍熱衷於投資,希望能夠「穩中求富」。

  7. 2021年12月24日 · 1. 保障+儲蓄: 要建立穩健的風險管理,可藉人壽、醫療及危疾等的保障計劃,將風險轉嫁給承保的保險公司。 雖然危疾是港人健康的一大威脅,然而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19年11月發表的數據顯示,平均每7個人僅約1人同時享有醫療及危疾保障。 危疾保障的滲透率偏低,主要因為不少人認為於投保後,若然身體健康無恙,便會感到所繳的保費等同一項「消耗性開支」,付不得其所。 現時市場有些危疾保障計劃同時提供危疾保障及儲蓄功能,若不幸患上危疾,便可獲一筆過賠償;若然健康一直無恙,便可藉計劃累積財富的功能,當選擇退保時或於保單期滿時,獲得現金價值回奉,誠然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風險保障規劃;既可為健康建立安全網,亦可為財富增值。 【港人太長命? 怎樣確保退而無憂? : 按此 】 2. 儲蓄+傳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