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2月25日 · 香港人最愛返工,相信大家都不會質疑。 被稱為「美女股神」的雅媛4年前於中大金融學系讀書,當年她參加了由7間大學合辦的中港大學生模擬投資比賽,將100萬本金投資股票,變成了2,000萬元,她因而贏得冠軍兼成為「學界股神」。 這位「女股神」可以如此出息,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雅媛大學畢業後,隨即加入證券公司工作,再升為聯席董事,負責向大客提供投資意見和落盤。 她當年帶著數十萬元生活費,從上海來港讀書,因此有比一般香港學生不一樣的勇氣,更願意嘗試。 她表示,因為當年見股市旺,於是投身股海,一開始她只是抽新股,有賺就放。 經過密集式抽新股,她的收入已多過其他做兼職的同學。 【80後夫婦月入逾11萬擁2物業 : 按此 】 從不會定止蝕價.

  2. 2020年6月24日 · 1. 「不買暴漲暴跌的股票」 ︰她認為那是法人或外資在炒,自己不了解,所以不買。 2. 「買龍頭股和股」 ︰因為她自己在財經方面並不專業,因此就專注行業龍頭如聯發科(台︰2454)、台積電(台︰2330)、大立光(台︰3008)等,直言買龍頭股比較有安全感。 她單單投資在大立光,已獲利50萬元新台幣(約13萬港元)。 3. 「不買魚頭和魚尾,只買魚身」 ︰魚頭指股價底價區,情況不太明朗,風險較大。 當股價進入明確的上升階段,風險較小,贏面較大,這就是魚身。 股價上升的後段,雖然仍可能有上升空間,但風險已較大,就像魚尾。 4. 「除息前1、2個禮拜買,除息前一天賣掉」 ︰不過她就明確表示,這方法目前還在測試階段。 「雞排妹」分享個人4大投資心法.

  3. 2019年1月22日 · 《福布斯中國》發布2019中國最傑出商界女性榜,本地薑也榜上有名,更名列第二位,她便是恒生銀行(00011)女大班,即行政總裁、副董事長鄭慧敏,排名僅次於中信銀行的董事長李慶萍。 2019商界傑出女強人 你識得幾多個? 今次《福布斯中國》的評選準則,以商界女性高管所執掌的公司的營業規模、質量、管理人數、外界影響力等為衡量指標,採取量化的方式對其進行排名,最後篩選出100位傑出女性,該榜單截至2019年1月8日。 《福布斯中國》認為,這些傑出商界女強人擁有著極大的個人影響力,通過事業深入人心。

  4. 2020年12月18日 · 娛樂圈「暖爸」黎諾懿不時在社交網站分享與兒子的生活點滴,身為一家之主,他除了以演藝活動賺取收入外,亦有投資昐為財富增值。 黎諾懿曾因投資股票而損失近百萬元,但損手經歷未令他氣餒,讓他明白「你認知愈多,賺錢能力愈高」,更轉化成日後深入了解和認識各種投資產品的動力,實行「先求知再投資」。 從不借貸不拖卡數 重視儲錢習慣. 黎諾懿重視儲蓄習慣,或與他的成長過程有關。 黎諾懿出身於基層家庭,父親因病逝世後,母親獨力撫養3個兒子長大,曾因經濟問題而申領綜援,令他了解儲蓄的重要。 他不諱言錢非常重要,但他奉行「應使則使」原則,既不會胡亂揮霍,也不會過份節儉地生活,亦不主張先使未來錢,「(我)沒有拖欠過(信用)卡數……可能你現在問我如何借錢,我也不知如何借,我沒有借過錢。 炒股損手 反思「輸錢皆因贏錢起」

  5. 2019年4月26日 · 張頌昇指,有馬來西亞人喜歡儲印有英女皇肖像的香港物品,甚至會收集來自馬來西亞和香港、同一個年代發行及同一幣值的錢幣,湊成「一對」錢幣收藏品。 張頌昇補充,湊成一對英女皇肖像的收藏品較常見。 但若市民單純因為該樣物件印有英女皇頭像,就相信儲起可致富的話,他則認為不太現實:「英女皇硬幣的發行量實在太多,而且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會有。 欄名 : 品味投資. 每隔一段日子,鄰里之間的對談都會傳出「英女皇硬幣十分值錢,要好好收藏起來」。 有人深信不疑,每當收到英女皇硬幣,都會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 90後錢幣收藏家反指,如果從投資角度看,想靠儲英女皇硬幣賺回一筆,

  6. 2021年3月17日 · 元璟資本合夥人田敏分析該現象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中國製造的發達和領先的電商市場,降低了創業門檻,從而讓女性能夠更好地參與創業過程,湧現出前所未見的女性創業者群體。 而女性創業者也能更好地發現和滿足女性消費需求之間空白,這三者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目前,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背後的類別、賽道規模,以及整體購買人群來看,天貓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新品牌孵化陣地。 上述提及到天貓新品牌易感人群,是過去一年中在天貓購買新品牌超過12次的人群,其中重度易感人群甚至會超過50次。 其次,她們給新品牌貢獻的GMV份額更超過50%。 天貓一直致力支持新品牌成長。 去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天貓雙11」)更特別開設「新品牌專門會場」,讓新品牌創造更多生意增長的機會。

  7. 2021年12月24日 · 1. 保障+儲蓄: 要建立穩健的風險管理,可藉人壽、醫療及危疾等的保障計劃,將風險轉嫁給承保的保險公司。 雖然危疾是港人健康的一大威脅,然而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19年11月發表的數據顯示,平均每7個人僅約1人同時享有醫療及危疾保障。 危疾保障的滲透率偏低,主要因為不少人認為於投保後,若然身體健康無恙,便會感到所繳的保費等同一項「消耗性開支」,付不得其所。 現時市場有些危疾保障計劃同時提供危疾保障及儲蓄功能,若不幸患上危疾,便可獲一筆過賠償;若然健康一直無恙,便可藉計劃累積財富的功能,當選擇退保時或於保單期滿時,獲得現金價值回奉,誠然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風險保障規劃;既可為健康建立安全網,亦可為財富增值。 【港人太長命? 怎樣確保退而無憂? : 按此 】 2. 儲蓄+傳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