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27日 · 看過一張新聞照片是英國威廉王子在上車前向記者笑着舉中指。 第一眼看到很驚訝,英國不是以紳士見稱嗎? 尤其皇室更該謹言慎行威廉王子怎麼如斯粗鄙? 後來,真相大白了…… 原來那是一張玩角度的圖片有另一角度的照片傳出原來威廉王子是向大家舉一個OK手勢側面拍攝手指疊了位OK就變成舉中指了。 這就是傳媒操控新聞的手法,他們沒有直接騙你,卻用隱藏真相的方法令人誤信謊言。 香港黃媒對這種手法趨之若鶩,最近油麻地封區又有一經典示範。 因為要封區檢疫兩天,政府特別為區內市民準備充足糧食。 網上見到市民拍出來的照片,食物很多,有麵包、蛋糕、杯麵、水果、罐頭、出前一丁、意粉、通粉甚至健脾湯水,有街坊說,食物夠食一星期了。 然而,卻有記者故意走進疫區添煩,他們租住區內酒店,領取物資,然後大做文章。

  2. 2022年2月11日 · 香港奇妙電視旗下的「香港國際財經台」頻道(免費電視76台),推出全新英語訪談節目「Friday Beyond Spotlights」,今晚首播邀請了重量級嘉賓、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向大家闡述香港的獨特優勢,及大灣區發展大局下的許多機遇。 另外,CY更罕有地分享了求學時期在英國讀書的有趣經歷,主持人更以爆彈式問他12條題目,即問即答,無猶豫或保留餘地,盡顯其真摯情懷,內容精彩,不容錯過。 節目將邀請各界精英,每周五晚上八時半,與觀眾分享其多姿多采的經驗、見解與生活點滴,話題括時事、工商業等範疇,令觀眾全面了解本港社會經濟環境趨勢,把握未來發展機遇。 節目由有線寬頻通訊有限公司副主席曾安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曉峰律師一同主持。

  3. 2024年3月27日 · 崔官判刑指雖然辯方指被告王子誠非對政府表達不滿但即使因一時貪玩卻影響香港社會最需要幫助患嚴重疾病而等候器官捐贈的人捐贈名冊是器官捐贈重要一環不容破壞被告更是重複犯案沒有緩刑基礎終判8星期監禁辯方申請等候刑期上訴期間擔保崔官認為沒上訴理據但批准被告以2萬元保釋。 辯方求情栺,被告於香港大學修讀社會科學學士,一直品學兼優,現因還押未能參與考試及學系要求的交流活動,本月更收到香港大學通知,被告因本案被定罪需進行紀律聆訊。 案情指出,被告嘗試填寫他人資料以申請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電郵等。 根據網頁紀錄,被告曾嘗試輸入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個人資料,但沒有正式提交申請。 被告另輸入了藝員曹永廉的資料,並遞交申請表。 曹確認從未作出相關申請。

  4. 2021年5月29日 · 出身音樂世家的鋼琴王子陳雋騫業餘為中英劇團翻譯改篇多齣戲劇及音樂劇兼任填詞工作他最近接受港人講地訪問以親身經歷說明為何有迫切需要成立文化局陳雋騫表示文化局的總司令可以開拓一個新的政策或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打通脈絡的話就可以很暢通把大灣區當作試點也可以接着就可以到內地到國外所以成立文化局是迫切的。 陳雋騫說:「第一次聽到文化局已經是2012年,其實整個文化界都很興奮,因為終於可以高一級,當然之後並沒有成事,因為過不了立法會;現在又不會死,亦不會發財,亦不會忽然之間衝出來變成一個新景象,這才是最需要政府去幫忙。 他又說:「香港的文化很統稱,很多種,電影、舞台、音樂。

  5. 2022年9月19日 · 女王靈柩上周三下午起停放國會大廈西敏廳供民眾瞻仰,民眾自今天早上6時30分起即不可再進入西敏廳。 根據規劃,今天上午10時44分,女王靈柩開始自西敏廳移靈至約一公里外的西敏寺。 英王查理斯三世與安妮公主等弟妹及王儲威廉和哈里王子一同步行送女王一程。 西敏寺於上午8時起開放受邀的各國元首、代表團成員以及英國政府官員、議員、各領域專業人士入座。 根據各國回覆英方國葬出席邀請,國葬當天有超過100位國家元首和政要齊聚倫敦,包括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美國總統拜登、法國總統馬克龍、日皇德仁、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等。 若計入眷屬、其他官員等,外國賓客總數可達約500人。 據規劃,各國元首和代表,以集體自指定集合地點前往西敏寺為原則。

  6. 2022年9月14日 · 沉寂許久的英國皇室動態,在九月八日上午(多倫多時間)英女皇健康突然出現問題時,引起廣泛報導,本地電視台不斷地更新這項消息,想不到幾個小時後,就傳出女皇駕崩的事實。 女皇去世,英國舉國上下,不論販夫走卒、王侯將相,達官貴人,都為她哀悼。 顯然,英國人民對女皇的政績感到滿意,認為她的離去是國家的損失。 女皇這份成績單雖然十分輝煌,但對英國實質的貢獻非常有限,遑論對英聯邦其他成員及世界其他國家產生的影響。 不過,亡者必須受到歌頌,何況貴為「國家元首」的女皇。 伊麗莎白在世期間曾多次代表國家走到以前的殖民地,作親善訪問,得到好評,不過這都是一些表面的禮貌式反應。 如果她能夠在訪問期間,親自將頭上或身上配戴的珠寶首飾,退還給原來的物主,向他們謝罪,肯定會得到更多的尊重。

  7. 2024年3月16日 · 《蘋果日報》有個慣常做法,就是報道一則假消息,如果沒人投訴反駁,就直接讓它流傳下去,成為「事實」。 如果當事人嚴辭駁斥,甚至出律師信,報社就會收回、道歉。 算到底,還是贏。 舉個例,假消息有100萬人看了,哎呀,原來假的,對不起,我收回,我道歉,那則放在角落的道歉啟事,相信只有不到1萬人看到。 即是說,一則假消息,就這樣,入了99萬人腦袋。 沒了《蘋果》,卻有人步它後塵,繼續玩這種「哎呀唔好意思搞錯咗」的抹黑遊戲。 昨日立法會審議《基本法》23條草案的法案委員會上,保安局長鄧炳強就點名批評《明報》一篇關於23條立法的報道屬誤導,「是惡毒的」、「嚴重打撃公信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