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4日 · 7集故事細緻描繪了Beth由9歲至20來歲的成長背後悲與喜,在人生中不同階段出現的人(黑人室友、校工、養母、多位男對手兼戰友),又如何影響她的成長和價值觀,還有她怎樣與酒癮和藥癮對抗,華麗轉身,在60年代競爭激烈的西洋棋世界中,打破男性主導成為棋后。 小說改編 棋任顧問. 也許是人物刻劃夠立體,不少觀眾以為是取材自真人真事,其實Beth Harmon是虛構人物, 始終在西洋棋的世界女性是稀有品種。 此劇改編自美國作家Walter Tevis在1983年推出的同名小說,他本人精於西洋棋,又有依賴藥物的習慣,因而啟發寫出天才女棋手Beth Harmon的成長經歷。

  2. 2024年3月26日 · 炒股前8年專注技術分析. 眾所周知,巴菲特11歲時就初嘗炒股票的滋味,但甚少人知道他到接近20歲才認識正確的投資策略。 當然,他人生的大部分財富更是50歲後才賺取的。 在訪談中,巴菲特提到,他在11歲開始炒股之時,專注技術面分析,而非研究相關公司的業務。 他把股票走勢繪製成圖表、大量閱讀有關技術分析的經典書籍。 在頭8年,我認為重要的是預測股票的走勢並預測股市。 19歲才知方法錯誤 轉向價值投資. 直到19歲左右時讀到價值投資之父Benjamin Graham的《聰明的投資者》(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巴菲特才意識到:「我的想法完全錯誤。 Graham主張對基礎公司進行估值,而不是繪製股票圖表或「選股」。 他的理論是,股價最終會跟隨公司的財務表現。

  3. 2020年12月18日 · 黎諾懿指,不少人投資產品時只著眼風險高低,卻未有了解當中的成份;他認為知道所投資的基金如何組成,便可因應市況而改變投資策略。 隨着歲數增長,黎諾懿近年投資態度亦愈趨謹慎,以投資債券、基金為主,因為回報率較高但風險較低。 點擊圖片放大. +3. 收息VS升值? 轉投科技股有得解. 不少港人鍾情投資收息股,黎諾懿亦不例外,曾經買入收息股投資,惟近年已改為投資科技股或優質股,因為股票升值所帶來的回報遠勝收息。 他假設滙豐 (00005) 有6厘息,但買入阿里巴巴 (09988) 或騰訊 (00700) 一年的回報已多過滙豐的派息。 他坦言,在自己仍有賺錢的能力時,會希望可以獲取更多的回報。 今年3月環球因新冠肺炎疫情大跌市,黎諾懿坦言不敢過於進取,只進行了少量投資。

  4. 2021年6月16日 · 分享:. 【虛擬銀行】未畀錢先回贈?. 分享Mox Credit勁爽用後感. 有生態、有優惠,咁先係虛銀初心嘛!. 睇返暫時8間VB,Mox可能係喺「股東生態圈」入面顯得最齊心嘅一間喇!. Mox嘅股東除咗有渣打之外,就仲有HKT同Ctrip(攜程),咁Mox Credit喺trip.com同HKT/1O1O ...

  5. 2022年2月25日 · 被稱為「美女股神」的王雅媛4年前於中大金融學系讀書,當年她參加了由7間大學合辦的中港大學生模擬投資比賽,將100萬本金投資股票,變成了2,000萬元,她因而贏得冠軍兼成為「學界股神」。 這位「女股神」可以如此出息,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王雅媛大學畢業後隨即加入證券公司工作再升為聯席董事負責向大客提供投資意見和落盤。 她當年帶著數十萬元生活費,從上海來港讀書,因此有比一般香港學生不一樣的勇氣,更願意嘗試。 她表示,因為當年見股市旺,於是投身股海,一開始她只是抽新股,有賺就放。 經過密集式抽新股,她的收入已多過其他做兼職的同學。 【80後夫婦月入逾11萬擁2物業 : 按此 】 從不會定止蝕價.

  6. 2019年6月15日 · 博格爾認為,真正的投資(investment),應是長綫、謹慎的,聚焦於企業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只考慮短綫、做法進取的只是投機(speculation)。 投機壓過投資 違基本原則. 惟在金融界,投機壓過了投資,違反基本原則,故不少基金雖由專業人士管理,效率卻極其低下。 博格爾形容,機構投資者雖是企業的持有人(owners),卻表現得像個租客(renters),企業管理層及董事會猶如無管。 這導致企業缺乏制衡,行政總裁薪金得以高速膨脹,由上世紀80年代為美國平均薪金的42倍,暴增至高峰的數百倍,相對於整體美國企業盈利增長,這種加薪幅度是極不合理。

  7. 2023年11月8日 · 1. 回顧過去,重新審視一切. 事後回顧,你所做的幾乎每一個決定至少可以做得更好一點。 人們很容易開始想:「如果我當時這樣而不是那樣做,結果會如何呢? 」但考慮到你所掌握的信息,大多數決定都是你當時能做出的最佳決定。 所以問自己「如果呢? 」通常是沒有結果的。 如果你做出了不同的決定,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2. 衡量事件在未來5~10年的重要性. 當然,十年或更長時間後,你可能仍會感受到今天所做的一些決定的影響。 但這些類型的決策是例外,而不是經常發生的事。 所以,想獲得對事件的遠見,就問問自己五年後它們會有多重要。 十年、甚至五年後,沒有人會關心「Open.ai比谷歌更早將大語言模型帶入消費市場」,就像沒有人會在意「黑莓是第一款商業上成功的智能手機」一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