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21日 · 八種異熟如果具備了三種緣,那些異熟果將會更加超勝。這三緣是: 心清淨、加行清淨、清淨。 心清淨。從觀待自己可以分為二個部分來看。 (一) 迴向無上菩提:將修習八因的所有善業,都迴向無上菩提,而不求其他任何果報。

  2. 2021年3月2日 · 智慧總的來說,是對於所觀的事能簡擇諸法,即能夠辨別一切所知法,同時能夠斷除疑惑,此處則特別講述通達五種明處等的智慧。 《成唯識論》說:“云何為慧? 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 ”(慧的體性,是簡擇所觀察的對境,其作用是斷除疑惑,即在觀功德、過失和非功德非過失的境中,通過慧的推求而獲得決定的緣故。 )所以,慧有分別事理、決斷疑念的作用,也就是通達事理的作用。 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 《菩薩地》說:應知,菩薩的智慧就是能透徹觀察「能趣入」或「已趣入」的一切所知法,並集中對向五種明處而運作。

  3. 2021年2月13日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307 306頁13行-307頁8行. 又如《無盡慧經》所說:“設從無始生死以來,現在以前為一晝夜,三十晝夜而為一月,於十二月計為一年,經十萬年始發一次菩提之心、見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數,始能知一有情心行。. 以如是 ...

  4. 2020年5月6日 · 第一句是「作而不增長」,作有兩種,一種是腦筋作,一種是身口作,意業本來就沒有身口造作,不思而作是腦筋沒動,意業當然不會是不思而作。 不思而作的情況,比如叫你把東西送給別人,你沒有動腦筋,拿了就跑過去送他;以意業而言,這是不可能的。 至於他逼令作,別人來逼你的話,只能逼你的身口,假定是你願意去作,這就不是別人逼的。 既然心裡面不願意,你的意就不會造作,所以意業也沒有他逼令作的情形。 前面我們講的是業的善惡,此處辨別的是作業的形式,這是比較粗淺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細細地去思惟觀察。 業相非常細微,所以必須很認真地多去思惟,像我們平常多是粗心大意,這樣離修學佛法還有很大的距離。 平常應該儘可能多策勵自己,把心用在這上面,使自己不斷地淨化改善。 以上說明了何種業是定受,何種業是不定受。

  5. 2020年4月18日 · 《親友書》中也說:「造業當中,以不間斷、貪戀、沒有對治、造業對象是功德、及恩德等這五項,會促使善、惡業的業報變大,所以我們應該努力斷惡修善。

  6. 2021年3月6日 · 比喻所對應的意義是:沒有智慧的人不觀察善惡、不謹慎取捨,即使暫時顯現一些功德、福報,也會因惡業增上、福德損耗而迅速消失。 又云:“智者所稱讚,無餘最細深,欲未障直道,無慧不能住。 這是說,無慧則不能安住直道。 智者所稱讚的殊勝功德之中,除了證悟無我的智慧外,再沒有更深細的功德。 (般若是最細、最深的功德。 )沒有被欲和分別念等過失障礙的直道,即諸佛所走過的正直無曲的大道,遠離了斷見、常見的歧途。

  7. 修辭學者陳望道首先提出「示現」辭格,並如次界定其意義:「示現是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 所謂不見不聞,或者早已過去,或者還在未來,或者不過是超絕時地、超實在的非常辭格。. 」,陳氏對「示現」辭格的界定,與二十世紀初葉風行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