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6月21日 · 「 樞紐分析表 」是 Excel 裡一個快速分析資料的實用功能,而且號稱高手都一定要會用,他的名字聽起來很厲害,其實操作起來「 很簡單 」。 因為「樞紐分析表」原本的目的就是要「化繁為簡」,解決大量龐雜的資料表格很難讀出重點的問題,幫你快速建立起「摘要」,簡單重新整理成有彈性的統計報表。 舉實際的例子來說明的話: 像是原本在試算表中建立一個花費帳目表,但是每一筆花費只是根據支出日期排列,就是一個流水帳,而裡面的支出人、消費類別、消費形式等等都是錯綜雜亂的,這樣的流水帳目,就可以利用「樞紐分析表」來快速建立一個「以支出人、支出類型重新分類」的試算表。

  2. 2016年12月3日 · 我自己在撰寫郵件標題時有幾個習慣,提供大家參考。 1. 提到對方的名字: 我喜歡在郵件標題提到對方的名字,你不一定要這樣做,因為寄信給對方當然就是要給他看啊! 但現在太多廣告信與群體信,我覺得這個「直接註明就只是給你看」的方法,可以增加對方開信率。 2. 寫上自己公司名稱: 雖然郵件列表中會有寄件者,但看到Esor這個人,不一定知道他是屬於電腦玩物這個公司,因此還是應該註明自己的公司,這可以表明自己來信的立場,並且讓對方感覺是正式的來信,這是建立信任感的第一步,同樣的我覺得也可以增加對方開信率。 3. 開門見山一句「動作句」說明來意:

  3. 2016年10月15日 · 「深讀」,是藉由書本上的文字,但打破書本上的文字,去跟你想像的某個作者對話,了解其背後的思考、行動方法是什麼。 有時候我會很快就抓出這個核心脈絡, 這時候「深讀」的技巧反而會「幫我讀得更快」 ,因為掌握這個脈絡,作者的各種理論變化都能更容易閱讀吸收。 相反的,如果「一開始沒有深讀」,很有可能愈讀愈慢,但收穫不多,畫了愈多重點,但每次遇到新章節都要重新花很多腦力去理解「正面的」意思,這都是因為沒有先掌握「背面脈絡」的關係。 你可以補充參考我的資料整理法,也是一樣的邏輯: 活用資料庫的資料收集法:試試加上這四個關鍵步驟! 二、反芻不是讀懂他:更需要賦予你的創造. 接著我有一個基本的設定,就是我對「真的知道作者在想什麼」、「這段文字真的在表達什麼」沒有太大的堅持! 咦?

  4. 2017年4月3日 · Evernote 拍照記憶法,用照片筆記收納人生瑣事的心得. 需要抓出紙張上的文字時,我就利用 Google 翻譯或 Onenote 來拍照並掃描辨識。 如果只是單純要儲存紙張資料,那我就利用 Evernote 拍照儲存。 而這些數位方法可以提升紙本資料的哪些整理效率呢? 1. 讓紙本資料可以被無數次利用與修改: 我喜歡把所有拿到的單據、傳單、說明文件等等,都拍照轉成數位筆記資料,而這可以帶來一個好處,就是我可以利用「數位筆記」的方式在這些紙張照片上做註解、畫重點,並且能夠「無限次數的修改」。 因為數位的修改,就是簡單的複製、貼上、剪下、刪除而已,次數無限,並且不會傷害到紙張(照片)本身,不會留下塗改的痕跡,讓這張數位化的紙本照片能夠「無限次數的被使用」。

  5. 2016年9月4日 · 1. 不要問「文章怎麼寫」,先問「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 當你開始準備寫作時,我建議你優先專注在下面這一個問題就好: 你可以問自己:「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 」這個問題,然後寫下答案。 我建議大家要開始寫作時, 不要去想「這是最後定稿」,也不要去想「這篇文章怎麼寫」,更不要去想「最完美的內容是什麼」 (這些問題會害你永遠寫不出來! )。 你這時候真正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現在可以想到什麼」,然後先把你可以想到的全部都先寫出來,這樣夠簡單了吧? 但這步驟非常有幫助。 2. 不執著寫內文與列大綱,寫下腦袋中所有關鍵字或關鍵句.

  6. 2016年5月26日 · 1. 讓資料來源個人化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並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裡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 RSS 閱讀器 」。 我自己利用 Feedly 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 Feedly 閱讀器統一瀏覽。 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 30 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 Feedly 看看,累積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為那等於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麼。

  7. 2017年6月25日 · 1. 雙倍的時間: 當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書櫃、整理出筆記,但未來真正需要裡面的筆記時,卻常常一樣要花很多時間找出來,這就是「 雙倍的時間花費 」。 我們為了以後可以找出東西而整理分類,可是當分類愈複雜,我們很有可能「忘記筆記寫在哪裡」,反而愈不容易找出東西。 (可延伸閱讀: [整理術-1] 爆量數位資料時代的五個整理術新思維 ) 當然,「近期」正在使用的筆記或許沒這個問題。 但仔細想想,如果是「一年前的筆記」呢? 「寫在之前另一本筆記本中的筆記」呢? 「寫在某本書裡某一頁的筆記」呢? 好不好找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