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24日 · 明報專訊石硤尾主教山地下蓄水池出土後頓成城中熱話大眾驚訝香港仍存有迷人的羅馬式柱群學者及民間人士各出奇謀或推斷其建造年份或解釋其建築風格或炮轟政府保育不力。 然而,蓄水池背後的豐富歷史意義似乎並未引起關注。

  2. 2023年11月29日 · 翻查資料前深水埗配水庫約於1904年建成是本港極罕見的一戰前地下水務建築直徑約40多米建於石硤尾窩仔山頂1951年曾作維修當時九龍水塘的食水經過荔枝角濾水池潔淨後會以重力自流的方式把食水自然傳送至深水埗配水庫全程不用 ...

  3. 2021年5月21日 · 明報專訊石硤尾主教山配水庫拆卸時令藏於地底百年羅馬式古蹟曝光再喚起公眾對保育香港古蹟的關注。 民間團體「香港行跡」近日在山頂廣場旁尋回有124年歷史的海軍療養院遺迹,雖然主體建築如療養院及準將別墅(Commodore's Bungalow早已拆卸部分土地建成豪宅但當年由英國駐港海軍準將Swinton Holland的夫人所奠基石、界石、部分地基及百年階梯仍保留。 香港行跡呼籲政府及古蹟辦等繼續考究該遺址以挖掘更多遺蹟。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4. 2024年5月4日 · 現時負責為歷史建築評級的古諮會張家榮認為在處理評級時很arbitrary任意去做」,因為缺乏清晰的評級指引供古諮會成員參考他以石硤尾主教山蓄水池的拆卸工程為例事件便源於古物古蹟辦事處不夠敏感當水務處就蓄水池工程地盤向古蹟 ...

    • 配水庫見證城市發展
    • 保育不止聚焦興建年份、風格
    • 磚、麻石柱、混凝土共用
    • 可與其他英殖城市地下水庫比較
    • 被忽略的地下空間
    • 民間保育意識進步了 政府卻停滯
    • 集合民間智慧 不能只靠古蹟辦
    • 可結合社區生態

    這幾天民間開始爭論「羅馬式水池」是否對古蹟的適切形容,陳智遠笑言:「羅不羅馬是另一回事,只要不停在那個層次就ok。」水庫壯觀面貌曝光後,民間各路高手不斷在網上發表強帖,黎雋維亦在專頁撰文解釋,配水庫與古羅馬沒有直接關係,不過在18至19世紀的歐洲,建築師盛行將古典樣式剪貼放於工程中,而且圓拱有時會有「羅馬圓拱」(Roman Arch)的稱呼,只要大家弄清楚,稱為「羅馬蓄水池」也無傷大雅。

    在保育戰中,如何為古蹟說故事是重要關鍵,早前討論為海鮮舫爭取評級時,陳智遠便提出民間可專業地考證研究,描述其價值,例如海鮮舫能如何呈現它所在的香港仔歷史。黃宇軒認為大家初步考究着眼水庫的興建年份、建築風格,「但說到為何要保,不是純粹說幾多年歷史、羅馬風格,而是透過保它去講一個故事,香港之所以變成一個現代城市,並非工業化那些表面能看見的,而是1894年鼠疫之前,查域克(Osbert Chadwick,受殖民地政府委託調查香港衛生情况)報告說,香港從此要實現衛生的現代性,真正進入現代城市是人人都有好的居所階段,這其實也是徙置大廈的故事。對香港這地方,英國人一直在想不如走佬,直到鼠疫他們仍覺得好淆底不想搞落去,到幾時決定要搞落去?就是他們不再吔吔烏,要把水做好,而非純粹一個賣鴉片、貿易、逗留一會便...

    黎雋維解釋:「到1910年代中期之後,出現一些確實的法例,或皇家建築師學會都有指引,讓人開始放心將混凝土用在結構的部分,但在這之前大家都不是很信它,所以有些部分會用穩陣的物料,有些地方又試下用混凝土,如鋪下牆,看看是否真的防水。」建於20世紀初的主教山蓄水池,既有混凝土拱頂,亦有磚砌拱門與麻石柱,「那個年代試用新物料,是一個正值現代化的過程。如單純以一個圓拱來說,好難講得清是哪個時代,它只是沿襲從羅馬時期下來一路的建築發展,當時英國建築上亦用很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元素,圓拱只是一個基本手勢」。他笑說:「難道見到三角形就說是埃及式?講風格就會出現這個問題。」 「這個配水庫還見證着九龍新界的發展。」陳智遠補充:「城市不斷發展,配以租借新界的歷史轉折,令供水有了根本轉變,可以在新界建水塘,即九龍水塘,...

    他認為還有一個層次有待研究:「那時英國還有其他殖民地,要去找一找那些殖民地在同一個時期的水利工程狀况,因為殖民地官員那套技術不可能只是香港獨有,澳洲、檳城、新加坡、緬甸、印度,會否找到差不多的建設?就要做做比較,同時期的地下系統會否因香港的地形、天氣而有某種修改?其他地方還有沒有保存?抑或是亞洲僅存?」黃宇軒提及澳洲紐卡素一個殖民地時期興建的地下水庫近年獲評級,「樣子好近似,所以原本它不是很特別,但每個城市都會經歷一個步驟是地下的現代化,香港其中一組起點就是這個水庫」。黎雋維亦指出水庫不算罕見,「在英國是幾常用的做法,但我們也不能混淆,雖然在世上其他地方會找到例子,不代表在香港不罕有,香港的文物研究要看與香港的關係,以及與區域其他的作比擬,在理解或釐定它的價值時都重要」。

    香港人為遺蹟的「古羅馬」感覺而驚艷,是否得啖笑?作為建築師的黎雋維亦沒否定民間的熱情:「事件本身已是價值所在,其他配水庫在地下黑沉沉,你鬼見到佢靚咩,但現在好死唔死鑿穿了一個洞,剛好那個位置,太陽一射落去,才有一種sublimity(莊嚴),有那種見到人類5000年建築文明的感覺。鑿爛了,幾條柱橫躺地上,加些碎石,梗係型,梗係靚啦。」陳智遠雖狠批今次鬧出一個國際保育笑話,「我真的沒見過一個百年建築,在政府管轄範圍,由政府的工程主動破壞」,但他認為視覺上的震撼,確也是令今次保育行動一呼百應的一大原因。 將來若配水庫重新開放,裏面應怎樣書寫它的故事?「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就要在古蹟講番這個故仔出來。」黃宇軒說的,是如今我們正在體會的戲劇性發現過程,「這個山是街坊超鍾意的一座山,他們日日夜夜在平地...

    地下空間亦往往是深受喜愛的景點,倫敦一條曾用作派信的小鐵路荒廢後,重新通車作為景點。「近年不少城市探索者(urban explorers)對地下城市着迷,亦發現了很多秘點,後來獲得評級,這在香港的文化仍覺得要制止,但在歐美開始很擁抱這種文化,大家一起去研究地下有些什麼隱蔽空間,分分鐘會發現寶藏。」在香港,地下古蹟如防空洞卻連評級都沒有。陳智遠認為:「如只看表面的建築,是很扭曲歷史評級的精神,《古物及古蹟條例》最初推動設立,亦是為考古提供法律依據,而考古正是會往地下尋寶。」可惜民間保育意識進步了,政府部門卻追不上,「仍停留在80年代」。

    特首林鄭在這次無甚爭議的保育事件中,很快發帖稱期待遺址成為「可供市民欣賞遊玩」的地方,黃宇軒則坦言一聽到主教山掘出古蹟,「我已覺得街坊慘了,之後這個地方一定加很多限制,那個山的迷人是有很多通道可以上去,恐怕整座山有趣的地方都會被除去」。以政府僵化的管理作風,民間多日來列舉外國的博物館、圖書館,放在香港會否只是天馬行空? 黎雋維認為有些說法難以站得住腳,「我也聽過有人說裂痕顯示有結構危險,所以要拆,大佬你唔好同我講笑啦,若在1850年說一幢古蹟有裂痕,所以要拆,我也會接受,但2020年科技發展到什麼地步?射支火箭上去都識自己落番來喇」。到底將來這個地方能否開放給街坊使用,他指出「與技術無關,是肯不肯去做,好似大館幾百年的混凝土,承重不夠力,地下又沉,就往地下打水泥,將柱用鋼包住便不會散,看你要...

    不過黎雋維提醒,保育古蹟不一定要大灑金錢轉化成冠冕堂皇的空間,「或許可keep番做一個公園,讓人們可入去健身更好。我們理解什麼是保育時,可試下不去想所有工夫要好貴,一定要去到博物館的形式;也可以好raw,只要安全就可以」。陳智遠則提到「負建築」的概念,「不是要起很厲害的東西,反而建築自己嵌入自然環境,不用很地標很搶眼,水庫性質就是嵌入地下,本身附近的地方民氣充沛,這個建築可與原本的社區生態有機結合,不一定起得美輪美奐,做番自己最好」。 熱心挖掘研究一番後,政府承諾保育,社會是否坐等發展?陳智遠有了皇都戲院的經驗,當然明白行動不能懶懶閒,他說下一步要將民間智慧集合起來,對於香港其他隱藏古蹟:「古蹟辦太遜,不應對它有任何期望,民間在每一區應該做個調查,民間乜乜家、乜乜癡大有人在,可以做一個her...

  5. 2021年1月11日 · 水務署在深水埗主教山山頂展開食水配水庫拆卸工程時發現地底藏有接近百年的古蹟當中包括古羅馬式石柱

  6. 2020年12月29日 · 12:20更新建於1930年前位於深水埗主教山山頂的食水配水庫正施工清拆重整配水庫地面部分上蓋被鑿開後內裏的古羅馬式石柱及以紅磚砌成的圓拱支撐着容量約4.8個標準泳池約1.2萬立方米的蓄水池曝光引來大批市民自昨晨28日起前往主教山一睹蓄水池真貌。 至昨晚11時20分,有8名男市民(20至51歲)到配水庫聚集,被警方票控違反限聚令。 13:45報道:羅馬式柱群面臨被拆 發現遺迹女街坊決心保護. 本報今早(29日)到主教山了解,發現有警員在配水庫一帶巡邏,涉事地盤內有工人看守禁止遊人進入。 已退休的陳先生今早特意從沙田慕名而來,雖然未能一睹遺迹廬山真面目,但稱封場禁止遊人進入可減低對配水庫的破壞,認為是好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