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石硤尾大火 是指於1953年12月25日 聖誕節 ,在 香港 九龍 石硤尾 木屋區 發生的 火災 [1] ,受災面積達45畝,有50,000多名災民無家可歸。 這場大火最終導致了 香港公共房屋 的誕生。 背景 [ 編輯] 國共內戰 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到香港,於九龍北部山邊多處搭建木屋區,一度有近25%人口居於寮屋。 由於政府在1950年代初認爲湧入香港的難民,只是來香港逃避中國的戰亂和動亂,不會在香港落地生根,認爲他們在中國局勢緩和後便會離開香港,所以政府並未有主動大量興建房屋安置難民。 因爲香港住房不足,所以大部分難民都自行用木頭、木板及鋅鐵片建造木屋,形成雜亂無章的 寮屋 區。

  2. 石硤尾大火 是指於1953年12月25日 聖誕節 ,在 香港 九龍 石硤尾 木屋區 發生的 火災 [1] ,受災面積達45畝,有50,000多名災民無家可歸。 這場大火最終導致了 香港公共房屋 的誕生。 背景. 國共內戰 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到香港,於九龍北部山邊多處搭建木屋區,一度有近25%人口居於寮屋。 由於政府在1950年代初認爲湧入香港的難民,只是來香港逃避中國的戰亂和動亂,不會在香港落地生根,認爲他們在中國局勢緩和後便會離開香港,所以政府並未有主動大量興建房屋安置難民。 因爲香港住房不足,所以大部分難民都自行用木頭、木板及鋅鐵片建造木屋,形成雜亂無章的 寮屋 區。

    • 1953年12月25日
    • 21時25分(UTC+8
  3. 2024年4月8日 · 石硖尾大火 是指于1953年12月25日 圣诞节 ,在 香港 九龙 石硖尾 木屋区 发生的 火灾 [1] ,受灾面积达45亩,有50,000多名灾民无家可归。 这场大火最终导致了 香港公共房屋 的诞生。 背景 [ 编辑] 国共内战 前后,大批中国大陆难民涌到香港,于九龙北部山边多处搭建木屋区,一度有近25%人口居于寮屋。 由于政府在1950年代初认为涌入香港的难民,只是来香港逃避中国的战乱和动乱,不会在香港落地生根,认为他们在中国局势缓和后便会离开香港,所以政府并未有主动大量兴建房屋安置难民。 因为香港住房不足,所以大部分难民都自行用木头、木板及锌铁片建造木屋,形成杂乱无章的 寮屋 区。

  4. 於1953年12月25日晚, 石硤尾 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 大火 ,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1] ,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 市政局 成立「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 包寧平房 ,以安置火災災民 [2 ...

    • 租住屋邨
  5. 歷史. 徙置區源起於1953年的 石硤尾大火 ,之後香港政府在鄰近山邊興建多層式大廈(「 徙置大廈 」)安置災民,即香港首個公屋「石硤尾徙置區」(今 石硤尾邨 )。 徙置區很多時會俗稱「舊區」或「新區」,當中後者可能是「徙區」音轉,亦有可能是因為多處新開發地帶,例如 葵涌邨 。 屋邨型號和屋邨列表. 徙置事務處 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25個徙置區,樓宇共分七種類型(當中第一型至第六型是由徙置事務處管理,之後的由房委會接管),當中第一二型只有七層高,故俗稱「七層大廈」。 第一 、 二型 及加插於以第二型為主徙置區的 第四型 樓宇在落成初期均以英文字母命名,各徙置區皆跳過容易與「1」混淆的字母「I」,只用餘下25個字母;當單字母座號用盡時就會以A-A、B-B等重疊雙字母命名。

    • 1982年
    • 1985年
    • 1983年
    • 1979年
  6. 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大發生,逾五萬人無家可歸。 期後 香港政府 在該區興建 徙置區 以安置災民, 石硤尾邨 成爲 香港公共房屋 發展計劃的開始。

  7. 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一場大火,香港政府為安頓災民,開始興建簡單實用而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廈,標誌着香港公共屋邨的誕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