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房屋委員會 - 屋邨歷史. 石硤尾邨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逃難後回流人士和新移民紛紛來港香港的人口急劇增加各處山坡迅速佈滿僭建的寮屋該些房屋以廢木和鐵皮等物料搭建經常受到火災威脅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約58 000人痛失家園大量災民無處棲身。 政府立即把部分災場夷平,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以臨時安置災民。 但這並不足以解決災民的長遠住屋問題,政府旋即決定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更牢固的房屋。 首批共八幢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於1954年年底建成。 香港的公營房屋發展計劃遂於石硤尾邨揭開序幕。 隨後八年內,另有21座七層高的大廈落成。

  2. 2024年1月22日 · 石硤尾商場位於深水埗石硤尾邨內早於1979年落成啟用該商場由多個部分組成包括石硤尾邨第19和第20座的大型街市平台熟食檔和住宅大廈地下的商舖涉及的商業單位合共461個總零售面積約為9,100平方米商場內設有酒樓餐廳各類商舖和攤檔

  3. 2023年1月13日 · 石硤尾邨建於1954年是香港首個徙置屋邨舊屋邨於2006年進行最後一期的清拆重建只保留一座美荷樓一群在石硤尾邨度過童年的舊街坊重回舊地緬懷昔日簡樸而富於人情味的歲月

  4. 香港的公營房屋發展計劃遂於石硤尾邨揭開序幕。 隨後八年內,另有21座七層高的大廈落成。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衛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早期的設計,住宅單位沿兩邊長翼背靠背排列,門口面向走廊。 有五個成人的家庭方可編配到面積僅約120方呎的單位。 室內並無廚房或浴室,居民須使用設於兩翼之間的公共廁所和浴室,並在家門口的走廊煮食和晾曬衣物。 大廈也沒有電梯,居民要使用設於兩翼末端的樓梯上落。 其後,石硤尾邨進一步擴展,再興建多七幢13層高的大廈。

  5. 1961. 政府正式推出「廉租屋計劃」,提供較徙置屋邨質量為佳的租住房屋。 1964. 政府發表名為《管制權宜住所居民、徙置及政府廉租屋宇政策之檢討 》白皮書。 政府推出「臨時房屋計劃」,為暫時未合資格入住永久公共房屋人士提供居所。 1965. 徙置大廈向高空發展,設施逐步改善;由「第四型」徙置大廈開始,單位內設有 獨立衞生間和露台。 公共屋邨住戶人口達一百萬。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 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 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 房委會),以推展政府 的公共房屋計劃。

  6. 其他人也問了

  7. 石硤尾邨 、 蘇屋邨 和 牛頭角下邨 50多年來為眾多市民提供安居之所,見證著香港的社會變遷和經濟發展,然而這三個公共屋邨已完成她們的歷史任務,相繼清拆。 建築物可以拆卸,但自上世紀50、60年代以來建立的鄰里情,還有多年來居民生活的沉澱,卻不易、也不應磨滅。 香港房屋委員會 (房委會)在2009年年中舉辦「光影樓情」圖片及錄像展覽,展出本地攝影師 黃勤帶 、 謝至德 、 蔡旭威 及三家影片製作公司在石硤尾邨、蘇屋邨和牛頭角下邨所拍下的數輯照片及錄像,帶領市民走進上一代公共屋邨的光影世界,瞭解居民的生活文化,以及鄰里間的互助精神。 展覽於2009年7及8月先後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太古廣場、沙田大會堂及屯門大會堂舉行。

  8. 2024年1月17日 · 香港的公共房屋計劃始自上世紀50年代,超過半世紀以來一直為低收入家庭解決住屋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公共屋邨的建築風格、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文化不斷演變,成為香港人的珍貴歷史遺產。 公屋發展歷程. 1954年政府在石硤尾興建首個徙置屋邨以安置大火災民且讓我們追溯由當年至今日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歷史。 「光影樓情」展覽. 房屋委員會在2009年舉辦「光影樓情」圖片及錄像展覽,以緬懷石硤尾邨、蘇屋邨和牛頭角下邨三個別具歷史意義的屋邨。 期間展出三個屋邨清拆前拍下的照片和錄像影片,讓市民重温這些屋邨的歷史風貌、居民的生活文化,以及鄰里間的情誼。 香港的公共房屋計劃始自上世紀50年代。 這裏與大家分享一些公屋歷史印記。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