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5月27日 · 社交媒體為青少年提供情緒宣泄渠道有助改善心理健康因此我認為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利大於弊現時不少社福機構以WhatsAppWeChat等即時通訊平台為青少年提供外展輔導服務為性格內向或受情緒困擾的青少年提供心理輔導。 社交軟件不受實名限制,容許青少年以網名與社工交談,有助鼓勵情緒受困、失去生活動力者主動求助,尋求專業意見。 此外,社交媒體令青少年有機會結識來自不同地方的網友,擴闊人際網絡。 青少年遇到煩惱時,如不欲向家人或師長傾訴,可透過社交媒體向網友傾訴,藉此釋放壓力,紓緩情緒危機。 社交媒體有如一把雙刃劍,若青少年過分投入可能會荒廢學業,影響與家人關係。 因此青少年利用社交媒體時,必須認真控制及管理時間。 (原文經編輯刪節) 容道謙 東莞工商總會劉百樂中學 中五.

  2. 2015年3月26日 · 5. 以「讚」建構價值觀. 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Insidious Evils of "Like" Culture 一文,讚好鍵 (like)2007年首度於FriendFeed網站出現,2009年被放上fb後,各大社交網都能找到其蹤影。 隨着社交網興起,有社工和心理專家收到求助,當中有人因擔心留言未獲「like」而誘發抑鬱,反映青少年把自尊建立在「like」數上。 文章認為,按讚文化是健康發展自尊的對立—健康的自尊發展應該是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 6. 社交障礙 扼殺溝通.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婚姻家庭治療師派爾說 ,對某些人而言,玩fb成了難以抗拒的衝動,令人脫離現實。

  3. 2021年1月28日 · 特首林鄭月娥曾在社交媒體上叫長者注意保暖嬲多過讚」,而留言則多屬網民怨懟

  4. 2014年11月17日 · 根據該調查,受訪青少年中,75.8%表示最常用的功能是即時通訊如WhatsApp,其次是社交網絡如Facebook(42.2%),每日平均發出85個及收到136個即時信息。 63.9%受訪青年認為,手機對他們最大的作用是與別人保持聯繫。

  5. 給社交媒體的孩子 - 明醫網. [2021-03-30] 明醫網 > 醫事百科. 命運可以靠知識改變,而知識可以靠科技改變。 當世界有了紙,知識慢慢從貴族走到民間;當世界有了互聯網,知識下放到民間的所有人。 雖然知識一直都是傾斜的,一直都傾向更有財富的那批人,不過,隨着科技的發展,可以預見,知識正把金字塔的頂端磨平。 以前高不可攀、價值連城、極為珍罕的知識和原始史料,現在一個普通中學生透過電腦已經唾手可得。 當我看到女兒的喜怒哀樂, 更多來自社交媒體時;當我看到兒子熟練地操控網上授課軟件(以及其他好玩好看的網上東西)時……我當然知道,下一代看世界的方式,跟上一代一定不會相同。 我們吃的「奶水」不一樣。 最好的時代 必經的「陣痛」 我們好像快要走進最好的資訊自由年代。

  6. 2018年7月23日 · 香港兒科醫學會前會長兼香港兒科基金秘書長王曉莉稱愈心繫社交媒體的青少年會愈在意他人在網上對自己的評論也有更高可能受到網絡欺凌擔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進一步造成影響調查又發現小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心態較中學生健康中學生的負面情緒較多自我保護意識也較弱。 51%中學生曾受網絡欺凌,小學生則有29%。 調查發現,隨年齡增長,使用社交媒體的負面感受,如空虛孤獨、憂鬱、自卑等也增多 (見表)。 調查發現,踏入中學後,家人對子女使用社交媒體的態度傾向不理會,但在小學階段,部分小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頻率與家人相似,可見父母是子女的模範。 香港兒科基金主席兼國際兒科醫學會前會長陳作耘稱,父母應該把握小學的「網絡教育黃金期」,以身作則教導青少年分辨資訊真偽及善用社交媒體。

  7. 2018年10月4日 · 香港兒科醫學會前會長兼香港兒科基金秘書長王曉莉分析愈心繫社交媒體的青少年愈在意他人在網上對自己的評論也更易受網絡欺凌調查又發現小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心態較中學生健康隨年齡增長使用社交媒體的感受愈負面如感空虛孤獨憂鬱自卑等。 (個、中) 內地興起「抖音」App. 內地應用程式「抖音」2016年上架,2018年6月公布內地每日活躍用戶突破1.5億,每月活躍用戶更超過3億。 「抖音」曾以「讓崇拜從這裏開始」為宣傳口號,用戶可以錄製影片與網民分享。 他們又可用濾鏡美化片段,或透過剪接、特效製作影片展現創意,在點擊和關注中獲得滿足和認同感。 不少熱門影片引來青少年模仿,如「愛的手勢舞」、「學貓叫」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