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17日 · 參與2021年7月調查曾任前線社工的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社會工作助理教授陳紹銘解釋這是為了涵蓋需社工介入幫助瀕臨露宿的群體711份的可分析問卷顯示露宿中位數為18個月約20%為3個月以下51%是首次露宿者這批短期露宿者或因封關未能往返兩地或因失業未能交租尤其令人擔心,「露宿頗折磨心智經歷過露宿的話很易再崩潰。 通常要盡快安排住宿,令意志不要跌得太快」。 近來增加的求助包括失去住所、露宿地點因疫情關閉,以及因疫情突然失業的露宿者等,同路舍是其中一家協助無家者的非資助機構,於疫情下與賓館和宿舍合作,提供約6周緊急庇護所服務。

  2. 2024年3月3日 · 按社會觀感來界定貧窮群組可能不夠精準遺漏該幫助的人群樂施會助理研究及倡議經理梁名峰補充,「如少數族裔殘疾人士生活開支上困難重重但為何策略文件不包括他們

  3. 2021年11月14日 · 馬穆從事健康不平等研究已40多年亦受英國政府邀請檢討該國情况2010年出版The Marmot Review並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委員會主席在書中他說一個15歲美國少年的故事。 想像你就是這個少年,生活在全球最富有的國家,體力旺盛,腦袋又活躍,你可能自然而然認為會「好地地」活到60歲,但事實上,在美國每100個15歲男生,就有13人活不過60歲,而瑞典是7人,美國這數字跟土耳其、約旦、突尼西亞有得比,比古巴、智利、秘魯更差,而且在聯合國194個會員國中排第50。 這跟醫療保健關係不大,反而與他殺、自殺、濫藥等情况有關。

  4. 2021年5月3日 · 靈實資訊科技部不時為服務單位開發系統和軟件希望運用科技監測獨居長者身體狀况和生活作息然後適當地應對當中的風險以改善長者健康提升其生活質素幫助他們居家安老同時冀可引起社會對獨居長者的關注

  5. 2020年2月11日 ·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總幹事陳王麗芬指出,需要寄養服務的家庭,部分因父母健康問題,如長期病患、精神病等要經常住院,或者爸媽涉及虐兒或疏忽照顧等而未能照顧家中孩子。 雖然單從數字看,服務好像很充足,但事實上仍然是供不應求。 陳王麗芬解釋,由於所有寄養家庭是半義務性質,有需要時可暫停提供服務,因此活躍參與的家庭大約是總數的一半;加上寄養孩子要與寄養父母經過配對,合適才可安排入住。 「若暫時找不到合適家庭,孩子可能要留在原生家庭等待,或者寄宿在兒童之家等。 她續稱,成為寄養家長須符合多項條件,其中之一是要有足夠的居住空間,「為了尊重孩子,最理想是讓他們有自己的一間房,否則最基本條件是有一張固定的牀位,不能朝行晚拆,但可以和寄養父母的原生子女同房」。

  6. 2022年1月10日 · Share.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根據統計處推算,香港最快會於今年成為「超老齡化社會」(滿65歲長者佔總人口逾20%);到2036年,老年人口比例將升至30%,男女預期壽命分別達85.2及90.9歲。 醫療技術進步,減慢人類機能退化的速度,更多長者有能力並且希望留在熟悉社區內安享晚年。 應付人口急速老化,不能單靠興建長者院舍,更需要營造社區上有利長者安老的環境。 動筆之時,香港天氣變化很大,一周內經歷四季,就連青壯年人都不易適應。 老友記因體溫調節機能減退,身體未必對氣溫升跌有適當反應,如患上腦退化症而無留意天氣報告的話,很容易忘記添衣保暖,一旦身體着涼,後果可大可小。 醒目保安阻腦退化住客走失. 早前看到一段由腦退化症機構拍攝的護老教育短片。

  7. 2021年7月11日 · 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鄧鍵一從社會運動前後進行的研究發現對年輕的Z世代24歲或以下來說,「遇到政治動盪就要走在上一輩人眼中比較理所當然但在他們身上不是」,在前面幾個世代腦海中如常識一般存在的想法已經斷了纜。 30歲以下港青想移民與政治關係不大. 社科系亞洲研究課程上周舉辦研討會,3個講題3種角度,透過研究與觀察看移民人心,究竟是不是我們聽慣聽熟那回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