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27日 ·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因為事物無常,而是因為你錯以為事物有恆。.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佛偈」別不同,因為他把佛理拉到地面,放到日常生活,甚至談情說愛,當中竟然沒有「忘我」,在《初戀三摩地》中,他談到自己初戀,以自身經歷教人面對失去 ...

  2. 2018年10月12日 · 法師的禪觀以「空而不虛、淡而有味、簡而能遠、直指人心」見稱,對於忙碌疲憊現代都市人而言,法師教導我們「以入於一切」,直下讓禪與生活融為一體,時刻覺察心靈深處寧謐,不為世間紛擾所牽動。 「聞聲.觀音」,藉着聽覺走進內心世界。 「聞聲.觀音」藝工作坊,教大家「聽」其自然,聞、聲兩個字,都包含「耳」字,通過耳朵聽見聲音、眼睛看見事物,進入內在世界,看到當中「真」,了悟真理。 禪與藝,非文字話語可以詮釋,只可透過實踐才能參透。 工作坊由唐鼓演奏家張藝生、頌缽演奏家曾文通,聯同 常展法師及 常霖法師,帶領參加者透過聆聽鼓聲缽音、經行及靜坐等藝體驗,提升覺知,感受身心統一。

  3. 2017年2月6日 · 修、靜修最近成為熱話,不少女生對於躁動營役生活,希望透過靜修、冥想,為思緒找個出口。由覺察自己呼吸開始,從而了解身體、自然,配合變化,重新認識,又重掌生活節奏。《女生香港地》這個欄目第一炮,帶你遊走香港,來一趟「不打卡」靈性之旅。至於手機,當然放下自在。

    • 粵式茶樓的發展
    • 營業模式的轉變
    • 飲茶文化的轉變

    早在三十年代的香港,喝茶的地方有茶室、茶樓以及茶居之分,其中以茶室的價位最高,是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士紳、商人和自由職業者提供飲茶服務的場所。陸羽茶室便是由馬超萬及李熾南於1933年創辦至今超過八十載的茶室,它位於中環的士丹利街。茶室以陸羽命名是由於陸羽是中國一位茶聖,對茶甚有研究,而茶室的二樓亦放置了一個陸羽像。 至於,最廣為人知的蓮香樓則位於中環的威靈頓街,它的裝潢與內部的桌椅均保留了以前舊式的設計。電影《花樣年華》也曾被「蓮香樓」的懷舊氣息所吸引而在此取景。而在五十至六十年代間,蓮香樓亦設有夜茶和歌壇,客人可以一邊品茶,一邊聽歌。直至六十年代,這種風氣才開始被淘汰,而蓮香樓亦取消了這類活動。

    原來,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茶樓、平民茶居和酒樓都會各自分時段營業。當時的茶樓和平民茶居只會經營早午市,而酒樓則做筵席,兼辦了晚市。以前的酒樓由清晨4點便開始營業,而8點則為高峰期,不少上班族都會前來喝早茶。而中午時段,則是不少商人的應酬之地。下午三點三,又會有客人前來休息,4點便會正式關門。戰後的酒樓會兼營早午市,可惜到了90年代,不少酒樓面臨劇烈的競爭和市區改建而結業。對比起現時的酒樓,雖然懷舊的氣息逐漸消逝,但現今的營業模式是兼營了早、午和晚市。

    以前,香港的茶樓文化除了強調「水滾茶香」外,同時要求「一盅兩件」,即是一盅茶再加上兩件點心。這樣的飲茶文化反映了廣東人注重「吃」,而且深愛嶺南飲食文化所影響。以前的人會說:「上茶樓」或「上酒樓」,但現今的人則會說:「去飲茶」。至於,在口味的追求上,部分茶莊的客人會追求耐泡醇厚的茶,而一些原本喝鐵音的茶客也會因為上酒樓而轉變口味,喜歡普洱。

  4. 2017年9月20日 · 香港人生活忙碌,為兩餐日夜奔波,肉體休息已屬難求,更遑論心靈上平靜。活在當下,放低執着,從紀錄片《正念同行》(Walk With Me)看曾提名諾貝爾和平獎「正念之父」一行禪師所在「梅村」,看他如何引領信眾走過煩惱。早前禪師近身弟子法友法師Brother Pháp Huu導演之一Max Pugh ...

  5. 2020年6月11日 · 1.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是美國作家、哲學家羅伯・波西格(Robert M. Pirsig)所著的哲學小說。 這本書曾被過百間出版社拒諸門外,但推出後卻成了暢銷全球數十年的傳奇作品。 書中波西格以一種虛構自傳的形式,透過描寫自己與兒子的摩托車長途之旅,闡述一套糅合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思想與東亞哲學的質的形上學(Metaphysics of Quality)。 本文是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吳明益為本書所撰的推薦序,原題為〈騎入心智深山〉。 作者|吳明益. 念碩士班的時候,曾上過一門課叫作「明代禪典」,授課的鄭琳教授只選了一位禪師的著作做為整個學期的研讀,就是憨山德清的《憨山老人夢遊集》。

  6. 2017年5月26日 · 在這篇文章開頭,我們提到日本藝術與禪學之間有一些顯著關聯,我們稱這些性質為「宗教—美學性質」。這些重疊性質藝術性也是宗教性,兩者共融。然後,我們以傳統日本藝術及普及日本流行文化例子來探討這些「宗教—美學性質」怎樣影響日本藝術及怎樣幫助我們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