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30日 · 據說端午節最初是為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 屈原是一位忠於國家的政治家和詩人,但由於遭受陰謀,最終不得不投河自盡。 為了悼念他人們就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吃粽子等活動以紀念他的貢獻和忠誠精神在青衣商會小學我們舉辦慶祝端午節的活動旨在讓學生了解和體驗這個華人文化的重要節日。 本年度端午節主題是:「糭」下一份「情」,當中包括國情、親情、友情。 活動內容包括了解中國傳統端午節的歷史和傳統、認識及朗讀有關端午節詩歌<端午即事>、共讀端午節圖書、動手製作龍舟、參與stem划龍舟比賽、吃糭子等。 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也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和互相尊重。 我們更會邀請不同種族的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活動,以促進文化交流和理解。

    • 端午節在古代是個「凶日」?
    • 中國石鬥
    • 日本石合戰
    • 韓國石戰
    • 台灣石戰
    • 參考資料

    古人會選端午比武鬥武,首先要了解古人是怎樣看端午節,端午節現在是吃喝玩樂的喜慶節日,但在古代是個「凶日」。 「端午」一詞最早見於西晉《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在古語有初始之意,稱「端五」即「初五」。古人相信五月是毒月,五月五日是惡日,諸事不順。因為農曆五月,接近夏至,中午時太陽在最高位置,幾近天中,陽光最猛最熱。南方氣候潮濕多菌,蚊蟲滋生,疫病流行,古人因此亦謂五月「五毒俱出」,所以古人以吃糭子、賽龍舟、飲黃酒等習俗,以此避疫袪毒。 由於五月是毒月,因此古人以各種方法來強身去毒,做運動便是其中方法之一,也衍生了五月競武尚武的風氣,當中更發展出一種奇特的習俗——鬥石。 鬥石,即是人們在傳統節日分成雙方陣型對壘,互相投擲石頭、石塊,取意「以血驅邪避邪」之用...

    「石鬥」在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各地稱呼不同,有的稱為「打沙」(永尾龍造,《支那風俗誌》)、「打岩」(清同治年《黔陽縣誌》、「擲石頭架」(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鬬石」(清陳盛韶,《問俗錄》)、「擲石戲」(康乾年間編《澄海縣誌》)、「打石戲」(郭義山、張龍泉主編,《閩西掌故》)等說法。 在同治年間(1871年)《番禺縣誌》中,記載了沙灣和茭塘地區以「石鬥」為新年習俗: 根據Robert Antony的田野調查,「石鬥」習俗大約在 1940 年代左右銷聲匿跡。不過在中國遼寧省阜新和黑山地區,至今在端午節時仍保存舉行石戰習俗。而四川的端午節則是改扔李子。

    日本鎌倉時代(1185-1333),端午用來袪邪的「菖蒲」在日語與「尚武」同音,讓驅邪毒之物被賦與「尚武」之意,加上幕府為武人政權,更提倡尚武氣節。民間在尚武精神影響下,除了騎馬射箭外,更流行打「石合戰」。「石合戰」又名為「飛磔」、「印陣打」等,即是人們分成兩邊陣營,以手或投石器投擲石頭互相攻擊的節慶活動。 在《日本三代實錄》中,記載了元慶五年(881年)在京都城中進行了一場以兒童為主的「石合戰」。而在鐮倉時代早期的《源平盛衰記》中,也有關於「石合戰」的描述。《扶桑見聞私記》記載鎌倉建久五年(1196年)日本端午節鬥石的情況、《江源武鑑》中記錄天文七年(1538年)五月五日蒲生郡和野州郡舉辦石合戰,孩童投石作戰,成年者甚至用刀作武器。 打「石合戰」本來是對天地陰陽之氣激烈變化的模擬展現,被視...

    韓國關於「鬥石」文獻記錄出現得十分早,在《隋書・高麗傳》中記載: 另外在成書於1451年的《高麗史》中記載: 從以上可見,石戰一方面作為韓國古代統治階層的表演娛樂,亦是端午節民間習俗之一。及至朝鮮初年,「石戰戲」 易名為 「擲石戲」,仍然是極受國王及王室成員歡迎的宮廷表演項目之一。後來日本殖民時期,朝鮮半島的石戰習俗因遭到統治者禁止而消失。

    根據學者楊佳霖研究所得,有關台灣在端午節的石戰習俗記載,不見於清代台灣方志當中,反而主要見於日治時期日本人的報道中。 綜合當時報道資料,石戰習俗的稱呼有「投石」、「鬥石」、「擲石」、「石戲」,以及「石合戰」等名稱,舉行的時間主要集中於端午節這一天,或是與端午節重疊的時段。但除了端午節之外,少數地區則在元宵節、清明節等日舉行,如鹿港地區。地點則有臺中(豐原、沙鹿、清水、神岡)、彰化(鹿港)、雲林(斗六、北港)、嘉義(市、朴子),以及屏東(東港、佳冬)等地,其中又以嘉義、屏東佳冬兩地為盛。 楊佳霖指出石戰的舉行是與模擬陰陽相爭相交,以驅疫除災,促進萬物生長有著密切關係的。另外,石戰有調劑庶民生活的社會功能,讓庶民得以在受壓抑、講求禮節的日常行為中獲得解放,宣洩平日所鬱積的壓力,享受節慶所帶來的歡...

    Robert Antony,《粵人好鬬——从珠江三角洲地區「擲石為戲」風俗習慣談起》 范永聰、區顯鋒,《韓國古代石戰探析》 劉曉峰,《東亞「克仗鬥石」考》 楊佳霖,《從祛疾避疫到狂歡暴動的「蒙昧惡俗」:論臺灣端午節的石戰習俗》

  2. 2017年5月27日 ·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三大節慶之一自然要好好的來與孩子們分享節慶故事但涉及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對於小朋友來說有點艱澀所以我們挑選了4本端午節繪本用不同有趣的角度講述屈原的故事和一些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讓小朋友看得開心之餘又容易理解歷史故事和節慶文化。 1.《不是方的 不是圓的》 老鼠一家,住在小娟家廚房的旁邊,每一天,廚房裏都有香噴噴的味道飄進家裏。 有一天,從小娟家的廚房飄過來的香味又濃又特別,令三隻小老鼠饞得直流口水。 之後老鼠爸媽給孩子們帶回了一個綠綠的、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東西。 他們十分好奇這是什麼東西,又在想今天是什麼好日子。 這書從老鼠的視角出發,以味覺和視覺為切入點,帶領孩子們探索端午節的奧秘和樂趣,以孩子們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訴說傳統節日的特色和韻味。 作者: 鄭春華.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17年5月29日 · 熱爆話題. 端午節源起不只屈原習俗扒龍舟插青有咩意義? 撰文:陳晶琦. 出版: 2017-05-29 11:54 更新:2017-05-30 11:24. 俗語有云:「未食五月糉寒衣未入櫳」。 端午節的來臨同時象徵正式踏入夏季當大家吃著粽子的同時又對端午節背後的歷史認識有多深提及到端午節便會聯想到屈原食糭子及扒龍舟等習俗。 但端午節的由來,未必單是紀念屈原,甚至是更早之前經已存在,而且還有多個端午由來的說法。 端午節除了吃糭,還有其他鮮為人知的習俗。 (視覺中國) 對於端午節的源起,有多位學者曾經指出端午節早於屈原時便一直存在。 據說,端午源於遠古的周朝,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舉行的圖騰祭活動。 端午節源起. 紀念愛國者屈原. 大眾所認知的端午節,皆與屈原扯上關係。

  5. 2020年6月24日 · 2020年的夏至不僅剛好遇上父親節6月第三個星期日),香港還恰逢難得一見的天文奇景日偏食夏至過去熱鬧鬧的端午節也即將到來不過各位可知道端午節最初並非喜慶的節日且與節氣夏至有關古人極為看重的夏至節

  6. 2020年6月25日 · 今日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最廣泛的一種說法就是紀念戰國時代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據稱屈原於端午跳汨羅江自殺殉國民眾感佩他對楚國的忠貞便每年紀念不過翻閲東漢文學家王逸作注的楚辭章句》,除對楚辭逐句作解外還收錄不少楚地風俗民情卻從未提及故楚之地有端午祭祀屈原的習俗。 而屈原和糭子、龍舟的關係,目前最完整的紀錄是南朝梁(502-557年)史家吳均(469-520年)所著《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采絲縛之。 此二物龍所憚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糭,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7. 2019年6月6日 · 端午節實除了紀念屈原外另一傳說則是紀念春秋時代吳國忠臣伍子胥為吳王夫差陷害忠良所殺伍子胥一生大起大落得失榮枯是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除了他在歷史上廣為人知涉及吳越爭霸的故事外他的一生亦與數把中國名劍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