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大約 133,000 個搜尋結果

  1. 懶人包一次告訴你! | Tatler Asia 端午節是華人社會裡最重要的節日之一,2023年的端午節就在國曆6月22日,而傳統上又有哪些習俗跟禁忌呢? 讓我們一次告訴你

  2. 端午節別稱 與許多中國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擁有眾多別稱,例如端陽節、粽子節、天中節、五月節、菖蒲節、午日節、龍舟節、龍日節等。 這些別稱來源於端午習俗、起源故事、節氣氣象等,而從隨後娓娓道來的起源、習俗、活動,你便可以窺探這些別稱與之的關聯性。 3. 端午節由來 一談到端午節的由來,在大家腦海中自然浮現的一定是紀念屈原的故事。 節日傳統的淵源並沒有正確錯誤一說,畢竟地大物博,不同地區對於同一節日的傳承和詮釋,有所差異乃尋常之事。 實際上端午節起源故事,遠多於你的想象,下面我們就看看有關於端午節的各種起源說法,以及端午節小故事吧! 3.1 惡月惡日驅逐五瘟神 農曆五月被稱為惡月,因為古時仲夏為瘟疫盛行的時分。

  3. 2021年6月9日 · 今年端午節是6月22日,意味着快到「紅日」?不止如此,同時意味着未來整個星期的早午晚三餐,都被粽子霸佔了。其實端午節習俗不只是食粽子,要是認真完成所有傳統的應節活動,可能還比上班一族更忙。今日,小編於Tutor Circle尋補詳細介紹端午節的起源,打破大家對此節目的核版印象吧。

  4. 端午節 是 漢字文化圈 的傳統 節日 ,定在每年 農曆 五月初五,是 夏季 送離 五瘟神 ,驅除 瘟疫 的節日。 戰國時期的 楚國 愛國 詩人 屈原 於這一日投 汨羅江 自盡,後以紀念屈原,有人稱其為 詩人節 (有些地方是紀念 吳國 忠臣 伍子胥 的 忌日 ),是 華人四大節日 之一,與 新春 、 中秋 等節日同屬 漢字文化圈 的 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日本列島 、 琉球群島 、 朝鮮半島 、 越南 的重要 傳統節日 。 2009年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正式批准将其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成为 中國 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节日 。 [2] 历史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的習俗 由來

  5. 端午之民俗活動極其豐富,很多活動具備濃郁的地方色彩,儘管各地民風差異很大,但是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草幾乎是全國各地共同的端午習俗。 端午糉子 糉子作為食品,在東漢時期就已出現,到了晉代,方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 在一些地區,糉子除了是端午的食品外,還是端午祭祀的主要貢品。 糉子的起源諸說不一,最早記載糉子的是漢代許慎的 《說文解字》 。 曹娥碑及《會稽典錄》記載是為了紀念曹娥, 《本草綱目》 記載是為了祭祀蛟龍。 最為人們接受的是紀念屈原的傳說。 根據《齊諧記》記載,屈原在汨羅自沉後,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傷害他的軀體,人們紛紛將米飯等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 後來,為了不讓這些米飯之類被蛟龍所竊,故做成糉子而投水,因為蛟龍害怕糉葉、綠絲。 《說文解字》

  6. 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已流傳過千年,是源自嶺南一帶的傳統,而龍舟划過的水又稱「大吉水」,寓意吉祥。 不過,現代龍舟競賽運動實際上源於40多年前的香港。

  7. 端午節除了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外,由於節日正值農曆五月五日,又被稱為「惡月惡日」,是不吉利的日子,所以人們在當天會以不同的習俗來驅除瘟疫和惡運。 古時候人們會在門前掛上艾草和菖蒲,因為它們都是被視為能驅毒避邪的物品。 此外,端午節意味著夏天的開始,為了防止暑熱和避免毒蟲侵擾,傳統習俗會把香料放進以五彩線繫著的布袋中,讓小孩隨身佩戴香包,祈求平安吉祥。 另一個特別的習俗非立蛋莫屬! 古人相信,若能在端午節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的話,可以為未來一年帶來好運喔! 立蛋本來是一個宗教儀式,但亦有一種說法,指因當天太陽與地球引力互相拉扯的力量,令雞蛋更容易直立。 佛山、台灣等地,都有在端午節時進行立蛋競賽的傳統,台灣新竹市於2012年在體育場立了4247顆雞蛋,更因此打破了世界紀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