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时代变迁,公屋类型推陈出新,楼层也越来越高。在1960年代兴建的公共屋村大多都只有16层,2010年以来落成的公共屋邨楼宇大约有30、40层。除此之外,香港政府亦推出小家庭单位大厦及长者住宅以应付特别需要。
香港公共屋邨(音:cūn,亦作「屋村」,「邨」乃「村」的异体字),简称公屋。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公共房屋,惟以前者占大多数,本文亦针对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其前身兴建的公屋。香港约有三分一居民、即200多万人居于房委会的67万个,及房协的15万个出租公屋单位。
政府廉租屋全称政府廉租屋计划(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Scheme),是香港政府于1962年至1973年推行的建屋计划,由工务司署设计及建筑,建成后由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至1973年,政府廉租屋归入新成立的房委会管理,并与所有前屋建会廉租屋邨统一为“甲类屋邨”。政府廉租屋的服务对象与 ...
何文田邨是中国 香港 的一个 公共屋邨 ,位于 九龙城区 何文田 常富街旁,(旧)何文田邨于 1973年 落成,共有8座新型廉租大厦。. 于旧邨南面兴建的8座和谐式大厦于 1999年 起相继落成,旧邨的8座新型廉租大厦已于 2001年 拆卸。. 中文名. 何文田邨. 地 址. 九龙 ...
公共房屋是政府为低收入居民提供的住宅。由政府出资兴建和拥有业权,以廉价租金出租予居民。中国大陆称为廉租房,中国香港称为公共屋邨(简称公屋),中国澳门称为社会房屋,中国台湾称为国民住宅(简称国宅),新加坡称为组屋。也叫合租房。
彩虹邨,为香港最早期兴建的公共屋邨之一,位于九龙黄大仙区。由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现时为香港房屋委员会管理。彩虹邨为当年区内较有规划的单一屋邨工程,邨内设有一所停车场及五所学校,各楼宇地下亦设有商店售卖食物及日常用品亦设有一所邮政局。
寮屋在1940年代末的香港开始增多。原因不只是原有的房屋在战时大多受到破坏,更重要的是其后中国大陆爆发国共内战,使大量难民涌入香港。 香港政府在奉行自由贸易的原则下,当时未有相应提供任何公营房屋计划,难民便在市区边缘和山边建造寮屋。 寮屋区十分挤逼,卫生恶劣,更经常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