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本菌產生兩種 毒素米酵菌酸毒黃素。 前者 毒性 強,是引起 中毒 的主要毒素,後者毒性較低。 米酵菌酸的分子式為C 28 H 38 O 7 ,受日光照射可逐漸變成米酵菌的 異構體 ──異米酵菌酸,對熱穩定,一般烹調不易破壞。 米酵菌酸可抑制 大鼠 心肌 粒線體 內 酮酸 、α 酮戊二酸 和 蘋果 酸的氧化。 對 氧化磷酸化 的抑制部位,不是在 呼吸鏈 而是阻斷ADP向內池轉運。 酵米面中毒的 潛伏期 ,短者一小時,長者可超過48小時,一般在1~10小時,食用量多者 發病率 及病死率都高。 進食後,開始感到 上腹 部不適,全身 無力 。

  2. 醫學微生物學目錄. 細菌毒素 (Toxin)按其來源、性質和作用的不同,可分為 外毒素 和 內毒素 兩大類。. 1.外毒素(Exotoxin):有些 細菌 在生長過程中,能產生外毒素,並可從體擴散到環境中。. 若將產生外毒素細菌的液體 培養基 用濾器過濾除,即能 ...

  3. 它能引起人體不同部位的 感染 ,包括 闌尾炎 、 膽囊炎 、 中耳炎 、口腔感染、 心內膜炎 、 子宮內膜炎 、 腦膿腫 、 心肌 壞死 、 骨髓炎 、 腹膜炎 、 膿胸 、 輸卵管炎 、膿毒性 關節炎 、 肝膿腫 、 鼻竇炎 、腸道手術或創傷後傷口感染、 盆腔炎 以及 菌血症 等。 厭氧菌尚無公認的確切定義,但通常認為這一類只能在低氧分壓的條件下生長,而不能在空氣(18%氧氣)和(或)10%二氧化碳濃度下的固體培養基表面生長的細菌。 按其對氧的耐受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專性厭氧菌、微需氧厭氧菌和 兼性厭氧菌 。 目錄. 1 厭氧菌的分類. 1.1 對氧極端敏感的厭氧菌. 1.2 中度厭氧菌. 1.3 耐氧厭氧菌. 2 厭氧菌感染. 2.1 1.普遍存在. 2.2 2.多為混合感染,需聯合用藥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外毒素 (exotoxin)是由 革蘭氏陽性 菌及少數革蘭氏陰性菌在生長 代謝 過程中釋放至菌體外的蛋白質。 具有 抗原性 強、毒性強、作用特異性強的突出特點。 某些細菌可產生具有侵襲性的酶,能損傷機體組織,促進細菌的侵襲、擴散,是細菌重要的致病因素,如 鏈球菌 的 透明質酸酶 等。 參看. 《醫學微生物學》- 細菌毒素. 出自A+醫學百科 「細菌毒素」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BB%86%E8%8F%8C%E6%AF%92%E7%B4%A0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5個分類: 生物化學 | 生物 | 細菌 | 毒素 | 基礎知識.

  6. exotoxin. 指某些病原菌生長繁殖過程中分泌到體外的一種 代謝 產物,為次級代謝產物。 其主要成分為可溶性 蛋白質 。 許多 革蘭氏陽性 及部分 革蘭氏陰性 等均能產生 外毒素 。 在人類 疾病 中,如產生於 破傷風 、 白喉 和 肉毒中毒 等。 其 毒性 作用強,不同種 細菌 產生的外毒素對機體的毒性作用有明顯不同,可選擇性地作用於某些組織器官,引起特殊病變。 外毒素不耐熱、不穩定、 抗原性 強,可刺激機體產生 抗毒素 ,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療。 經 甲醛 處理可脫毒,做成 類毒素 ,用作 免疫預防 劑。 病原微生物又可稱為病原菌,指能入侵 宿主 引起 感染 的微生物,有細菌、 真菌 、 病毒 等。 病原菌為什麼會使人生病呢? 因為它們能產生致病物質,造成宿主感染。

  7. 構成侵襲力的主要物質有細菌的 酶 、 莢膜 及其他表面結構物質。 毒素. 細菌毒素(Toxin)按其來源、性質和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大類。 外毒素. 有些細菌在生長過程中,能產生 外毒素 (Exotoxin),並可從體擴散到環境中。 若將產生外毒素細菌的液體培養基用濾器過濾除,即能獲得外毒素。 外毒素毒性強,小劑量即能使易感機體致死。 如純化的 肉毒桿菌 外毒素毒性最強,1mg可殺死2,000萬隻小白鼠; 破傷風 毒素對小白鼠的致死量為10-6mg; 白喉 毒素對豚鼠的致死量為10-3mg。 產生外毒素的細菌主要某些 革蘭氏陽性 ,也有少數 革蘭氏陰性 ,如 志賀氏痢疾桿菌 的神經毒素、 霍亂弧菌 的腸毒素等。

  8. 一般細菌毒素可分為兩類,一類為 外毒素 (Exotoxin);它一種毒性蛋白質,細菌在生長過程中分泌到體外的毒性物質。 產生外毒素的細菌主要 革蘭氏陽性 。 如 白喉 桿菌 、 破傷風桿菌 、 肉毒桿菌 、 金黃色葡萄球菌 以及少數革蘭氏陰性。 另一類為內毒素(Endotoxin)。 革蘭氏陰性的細胞壁的產物。 細菌在生活狀態時不釋放出來,只有當細菌死亡 自溶 或 粘附 在其它細胞時,才表現其毒性,內毒素的主要化學成分脂多糖中的類脂A成分。 細菌內毒素的生物活性. 1、致熱性。 2、致死性毒性。 3、 白細胞減少 。 4、Shwartzman反應。 5、降低 血壓 , 休克 6、激活 凝血 系統。 7、誘導對內毒素的 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