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3月13日 · 這個論是把十方三世一切語的宗要,沒有一點遺漏地,經過性、相二宗這兩位開派祖師傳承下來,能夠使我們凡夫走到圓滿成佛,從下、中、上三漸次走上去,這個圓滿的、如理如量、次第無誤的教授,就是這個菩提道次第。

  2. 今初.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這是科判依己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之二,宗大師將為行者闡釋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在這個科目之下又分成二部分。 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第一部分是對於建立成佛之道的總體內涵生起堅定的信解。 二、正於道取心要之理:丁二、正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部分是在成佛之道正確攝取心要的道理。 初中分二:針對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部分再細分為二部分。 一、三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戊一、三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第一部分闡釋三道完整涵攝佛法的道理。 三,關於三之名,稍後本論有特別闡述。 二、顯示由三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戊二、顯示由三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第二部分明白開示依次以三道引導凡夫成佛的原因。 今初:接下來闡釋三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3. 2020年9月14日 · 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前者「為受用欲塵樂受而積集的業」,又分為兩種:一 ...

  4. ① 所有眾生皆當成,故應遮止怯弱; ② 三世諸最初與自己相同而能成佛,故應遮止怯弱。 一、所有眾生皆當成,故應遮止怯弱 破除道理者,應作是念策舉其心:薄伽梵定量士夫,是諦語者、是實語者,不虛妄語、不顛倒語。

  5. 2020年6月20日 · 【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 日常法師開示. 所以真正要想修無上菩提的人,「種智」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最究竟的智慧,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去修很多增上生的因。 這個因是殊勝的,而不是普通的,例如布施跟布施波羅蜜不一樣,布施只是把東西布施出去,布施波羅蜜就不一樣,後面有很詳細的說明。

  6. 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像《經莊嚴論》說:「合格的大乘善知識,藉由戒學調伏、藉由定學而寂靜(定)、由於具足慧學而最極寂靜(慧 ...

  7. 2020年3月9日 · 前三種別學是出自經典-涅槃經,後三種別學是出於《皈依六支論》,其中所說:對於形像(一切畫、佛像)、偈頌或僧眾縫補用的碎黃布,應以信解心,把它們視為大師。 對所說法,要恭敬頂帶,不可妄加誹謗。 應把清淨和不淨的人觀為殊勝之。 【〈攝決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鄔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壟跋瓦道次第》中。 至於《攝抉擇分》所說的學處,迦摩巴大師的語錄有說:「內鄔蘇巴理應要傳授這些皈依學處,我們二人是一同在阿蘭若師那裏聽聞教法。 」這些話是出自阿蘭若師傅予隆巴瓦的道次第之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