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糖尿病 相關

    廣告
  2. 特設60秒倒數計時功能的血糖儀,提供更長時間補足血液至同一試紙,節省試紙。滿$399免運費。 獨特的smartLIGHT™功能,使用三色指示燈,助您清晰簡易地取讀血糖讀數,即到萬寧官方網店選購。

  3. 【尚正堂中醫診所】. 不用終身吃藥或注射胰島素,強化體質血糖就會下降。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4日 · 新舊糖尿藥副作用有得避. 圖1之1 - 擔心副作用——糖尿病人服糖尿藥控制血糖十分重要惟不少人擔心 . . . . . . (chachamal、undefined undefined@iStockphoto) 【明報專訊糖尿病人需服藥控制血糖水平年輕病人擔心服藥後增磅年長病人則擔心藥物導致血糖過低暈倒自行減藥。 糖尿藥是否一定會有副作用?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2. 2024年5月8日 · 明報專訊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去年11月推出醫衛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透露截至本月2日3.54萬人參加計劃當中約2萬人完成篩查約8000人即近四成被診斷血糖偏高患糖尿病或高血壓需進一步跟進或治療有13人通過家庭醫生經雙向轉介

  3. 2024年4月4日 · 法國專家周三3日發表最新研究初步顯示糖尿藥腸促胰島素」(lixisenatide有助減慢與柏金遜症相關的肢體動作問題惡化速度形容為一大突破有望為全球約1000萬名柏金遜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前景。 圖盧茲大學醫院神經學教授拉斯科爾(Olivier Rascol)和波爾多大學醫院臨牀神經學家梅斯內(Wassilios Meissner)周三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指出參與研究測試的156名40至75歲的法國早期柏金遜患者中,一年內持續注射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旗下的「腸促胰島素」商品Adlyxin(在美國發售)或Lyxumia(在歐盟發售)糖尿針劑的組別,對比沒注射組別病人,肢體動作徵狀未有惡化。

  4. 2021年10月11日 · 明報專訊糖尿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估計全世界有4億多人患有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糖尿病部分嚴重糖尿病人每日需要篤手指數次以檢測血糖有初創企業用8年和7000萬元研發一款無創驗血糖機

  5. 2023年5月19日 · 即時港聞. 2023年5月19日星期五. 慢病共治計劃料第四季推出 資助高危人士篩查高血壓和糖尿病 (16:58) 圖1之1 - 今日(19日)為「家庭醫生推廣日」,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 . . . . . . (李紹昌攝) 為紓公立醫院負擔,港府去年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其中重點推廣「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慢病共治計劃)及「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表示,計劃今年第四季推行慢病共治計劃,並會推出「健康人生計劃」,助家庭醫生及市民就年紀、性別、家族風險制定預防方案。 彭飛舟今(19日)出席「家庭醫生推廣日」活動時表示,希望建立具可持續性醫療系統,強調家庭醫生為建立基層醫療網絡的重要角色。

  6. 2022年4月25日 · 明報專訊對於肥胖人士和糖尿病患者來說一般澱粉質食品的升糖指數GI或過高但市場上低升糖指數低GI澱粉質食品在氣味味道質感或賣相方面往往未如人意而且售價高昂一直未能普及。 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最近研究出一種低GI處理技術,可以免除上述缺點,而且對成本影響甚微,大有普及潛力。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馮凱鍵. 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技術項目主管尤茹艷博士表示,澱粉質分子結構可分成三種,分別是「支鏈澱粉」、「直鏈澱粉」和「抗性澱粉」。 其中,以支鏈澱粉的分子最易被人體消化酶切斷分解,被胃和小腸消化吸收,轉化成葡萄糖,令血糖上升得最快。 直鏈澱粉的長分子則相對較難被消化酶切斷分解,較少被消化吸收及轉化成葡萄糖,對血糖影響相對較小。

  7. 2023年11月9日 · 香港是全球人均壽命最高地區,隨着人口老化,慢性疾病預料也將更為普遍。 根據衛生署年初發表的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本港15至84歲人口中近三成人有高血壓約8.5%人患糖尿病。 另外,高鹽飲食、鉀攝取量不足等引致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亦十分常見,45歲以上人士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風險尤高,他們患上心臟病的機率,會從40至44歲的1.1%,升至65至74歲的44.5%。 倘若趨勢持續,10年後本港慢性病患者,有可能由目前220萬增至300萬,早發現早治療,有助於控制病情,減低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本港醫療體制,長期以來都是「重治療、輕預防」,公營醫院專科服務佔醫療總開支超過八成,基層醫療佔不足兩成。 公院不勝負荷的問題,近年已顯露無遺,發展基層醫療、提倡「治未病」,對於長遠減輕公院壓力,尤其重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